为什么大众很少去听古典音乐?
开门见山:个人觉得原因在于大众聆听古典音乐时所获得的正反馈相对较低。 前段时间,有位钢琴专业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很多人只喜欢听流行歌曲呢?她很不解,那些流行歌曲,绝大部分都是些口水歌,旋律节奏缺少变化,编曲上技术老套,就是这些在她看来很一般的音乐作品,竟然会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我的想法是,如果我们抛开大众的审美能力不谈,那么个人觉得最应该关注的一点是人们聆听音乐的目的。必须承认的是,除了那些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对于音乐技术、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外,大多数人聆听音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情感共鸣。遗憾的是,相较于通俗音乐,在古典音乐中获取共鸣的成本相对较高。 以前有位朋友说让他去听古典音乐会真的是要命,一场音乐会近两个小时,除去中场休息的时间外,其他时间都是令人混混欲睡的。如果我们不看那些合唱、歌剧等作品外,古典音乐绝大多数之时都是在通过旋律节奏的变化来表达作曲家的意图。反观通俗音乐,要么作品较为短小,节奏鲜明;要么就是带有歌词,在语言上直接传达了音乐所希望表现的内容。相比之下,古典音乐显得更难理解。反正聆听音乐本身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一种情感上的需求,那么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去研究古典音乐的含义呢?直接听听通俗音乐多好,省时省力,也能获得感官上精神上的满足。 古典音乐曲目浩如烟海,而且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巴洛克音乐具备的和谐的建筑美,古典时期作品带有的优美的旋律感,浪漫主义音乐包含的深刻的思考性,印象派音乐的灵动的画面感,等等等等。这一切所需要的学习成本是远高于对于通俗音乐的了解的。 当然,不少人对于音乐首先关注的是它的旋律与节奏。这其实又是不利于古典音乐的传播的。很有可能,大多数人觉得比才的《卡门序曲》好听,但是对于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却无法入耳 (这两首作品反差确实有些大,不过它们都被选入过中学的音乐教科书)。除去古典音乐相对冗长的篇幅因素不言,它的旋律相当一部分并不是足够具有吸引力的。毕竟,部分人对于音乐的理解还处于仅仅对旋律的关注上。 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二者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更多时候只是看听着的各自需求罢了。也许有一天,某位忠实的通俗音乐爱好者,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契机或者随着自身需求的转变,也会迷上“晦涩”的严肃音乐。毕竟,音乐本身就诞生于人类对于美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