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的一国之君(三)
三、“舍身入寺”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的创建者。萧衍与南朝齐的创建者萧道成同出兰陵萧氏,都是西汉相关萧何的后裔。南齐时,萧衍为齐明帝萧鸾所器重,历任中书舍人、黄门侍郎、中庶子等要职。齐明帝驾崩后,其子东昏侯萧宝卷无道。萧衍起兵拥戴萧宝融即位,是为和帝。萧衍以拥立之功升任大司马,《梁史·武帝本纪上》记载萧衍自此获得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可不是随便哪个功臣都能获得的殊荣,历数青史,获此殊荣并谋朝篡位、改朝换代的几率是很高的,前有王莽、曹操、司马懿,后有杨坚、李渊,即使没直接改朝换代,也是为改朝换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萧衍既然获得了此项殊荣,自然也就没能从改朝换代的队伍中被摘出来。
萧衍无愧于“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理所当然地完成了萧梁代萧齐的政权更替。萧衍登基后,起初的政绩是很显著的,梁朝的统治较前代大有改善,巩固了其统治基础,以至于萧衍在位48年,他的统治时长遥遥领先他的绝大部分同行。
到了统治后期,萧衍笃信佛教,朝政松懈,曾先后四次赴同泰寺出家,每次都是靠巨额钱财将其赎出。萧衍的大力推崇,对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但也是也造成《南史·郭祖深传》中所记载的“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的境况,当时人忧虑土地、丁口皆为寺庙所有,国家无以为继。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下令僧人吃素,汉传佛教吃素的传统就此形成。在用人方面,“及乎耄年,委事群幸”,“朝廷擢用勋旧,为三陲州郡,不顾御人之道,唯以贪残为务”,任用幸臣、勋旧、酷吏,盘剥百姓,害甚豺狼。
若仅是如此,萧衍的命运也不会过于急转直下,毕竟前期萧梁的发展还是打下一定根基的。但萧衍的一个错误决定让他付出了最大的代价,用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这个决定就是接纳北方叛逃的侯景。侯景其人,《梁书·侯景传》中记载高欢告诫高澄“侯景狡猾多计,反复难知”,李延寿《南史》称其“起于边服,备尝艰险,自北而南,多行狡算”。侯景自东魏叛逃西魏,在西魏没获得宇文泰的信任,又帅众降梁。萧衍接受了侯景,并授予高位。后萧梁与东魏和谈,侯景恐慌,以计诈梁武帝,进而叛变。萧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接纳了当初走投无路的侯景最终竟然成了自己的克星。侯景为叛变做足了准备,而梁武帝一方则疏于备战,又错过了羊侃的建议,侯景军最终攻破都城建康,将梁武帝萧衍围困在台城(即宫城),是为“侯景之乱”。自此之后,梁武帝萧衍为侯景所制,不得自由。萧衍与侯景相处自然不会愉快,《资治通鉴·梁纪十八》记载“是后上所求多不遂志,饮膳亦为所裁节,忧愤成疾”。萧衍的饮食供奉被侯景裁减,最终忧愤成疾,崩于净居殿,时年八十六,后追尊为武皇帝。在梁武帝萧衍漫长的一生中,既有璀璨才华内敛于身,也有刚愎自用显露于外;既有前期的励精图治,也有后期的委事群幸。奈何有始无终,晚节不保,终招祸乱。
齐桓公、赵武灵王、梁武帝在世时都曾立下显赫功绩、闯出不世威名,即便身殁后他们的事迹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正如魏征所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齐桓公、赵武灵王、梁武帝三人虽然不得善终,但一生功过,自有史书评说,亦自在读史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