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题万里的Seminar(4)
今天一开始Yves就说我们不进行一个一个发言讲最近做了什么的圆桌讨论了,我们来聊聊昨天听的讲座吧。
昨天一个来自VIB-Gent(比利时的研究所)的研究员,AlainGOOSSENS做了题为“the place to be for metabolic engineering: the ER”的讲座。Alice先评价他的主题,觉得根本和metabolism或者metabolic engineering没什么关系呀,因为他主要介绍的是JA信号传导中的一些players(中介?)。我说他压缩了太多信息在一个小时中了,而且语速又快,我们很快就信息饱和了,他没有给我们一些明确的take-home messages。Yves提到了Pierre对此很是失望。Yves也说做讲座并不是展示做得有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厉害,而是用一种及时的现场的展示来吸引注意力,勾起兴趣,并有现场的互动。如果把这一个小时比作单人表演,显然地,他表演得用力、流畅,展示了良好的科研积累,但是内容上并不让人印象深刻,除了那种overwhelming的感觉。
Yves总结说他发现这些来自大研究所的报告风格都很相似,VIB,马普所,JIC等等,他们有充足的经费,大量的博士生、博士后,有太多结果可以展示了,所以他们的汇报总是显得信息过载,且总有超时风险。但这些大研究所总是在做安全的没有风险的实验,因为他们总是要paper、paper。我说但是Alain在提到VIB的这种PI五年一考核的体制时也有赞赏的地方,因为相较于公司,实验失败就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他们不仅要结果,还要预期的结果;而科研机构,你可以从A开始出发,本以为会到达B,结果却到了C,那也没有关系,只要是新的发现,也可以写成文章,作为研究结果,参与考核。相对来说有充足经费,还有相对更多的自由。Yves提到了一个词,serendipity,“意外发现”,举了青霉素和伟哥的发现故事作为例子,还有一个C4沙漠植物的例子,实习生太懒不想周末来浇水,就在周五一下子浇了很多,结果发现它从C4植物变成了C3植物,会应环境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光合作用。他说有这种“意外发现”的前提不是懒惰或者运气,而是对表型和生物现象细心的观察,现在越来越不强调描述性的观察和记录,但是这非常重要,因为它是serendipity发生的必要条件。
提到Alain最后介绍的蛋白互作筛选平台, Yves给我们说如果想做大的有影响力的科研,总是需要有平台的。以前有个博士后和他争论过既然有公司在做,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建立平台,Yves说因为他不想让公司告诉他,他们可以做什么,我才能做什么,to be a pioneer, not a follower。而且新的技术的出现才会带来一次大的科学范式的转变。
他还有一个疑问,现在总是听人们说这个转录因子,那个转录因子,这个植物,那个植物,照这样做下去,做到无穷无尽,他对这种“点对点突击”的“小科研”感到不满,我们获得的好像只是一些发现和信息,而非知识。他觉得可以用各种组学方法获取大量数据进行更宏大和基础的研究。在我看来,相比于物理学,生物学落后了一个世纪。
后来说道了在番茄研究领域一个大的国际会议,茄科植物大会,SOL,今年在以色列举行。他说不知道你们去不去,反正他是不去的。因为他第一次去SOL时,刚刚从拟南芥研究转到番茄,想着可以趁此机会去认识一下番茄研究的community,当时跟着G2的组长Christopher,还有Pierre去了日本,Christopher是他们几人中最接近community核心的人,Yves本期待着他的牵线搭桥,进入community,但是他没有。Yves说因为Christopher想掌控一切。但是他和Pierre在日本玩得非常开心,简直是夜夜笙歌,从来没有把时差倒过来,晚上只睡4小时,开会时都在睡觉,他还做了呼呼大睡的姿势。从此之后,他就再也不去SOL会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