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孟买午餐专递,八百万分之一的商业奇迹
首发于澎湃新闻
有部印度电影名叫《午餐盒》,讲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和毫无交集的上班族之间,因为一份送错地点的午餐,衍生出的一段浪漫而忧伤的爱情故事。

不同于常规印度电影,片中既没有唱唱跳跳的人群,也没有喧闹的音乐,甚至连色调都是灰暗且忧伤的,大部分场景都是男女主角默默读着信件,或者忧郁的望着远方。

这部区别于大部分印度电影的文艺片,很好的描绘了孟买这座城市的困境: 传统和现代的剧烈冲突,无法忽视的贫富差距,疲于奔命的上班族,被城市淹没的孤单的边缘人群。不同于宝莱坞给人的活泼印象,它缓缓刻画出了孟买作为大城市残酷而冷漠的一面,并且在电影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职业 → 午餐送餐员。

只是一份送错的盒饭,就可以叙述这样动人的故事,对于不了解孟买这座城市的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那是因为这个职业,和孟买的午餐快递系统,可以说是地球上手工流水线工作中,精确度最高的商业案例,每八百万份盒饭,才会出现一例送错的情况,准确率达到逆天的99.99999%,对了,它还不依靠任何网络和电子运算系统,是完完全全的手工操作。

其实给上班族送午饭,在孟买,是一种很古老的职业。
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被称为“达巴瓦拉”, “达巴”在印地语中是“饭盒”的意思, “瓦拉”指某类人,合在一起就是送盒饭的人。

每到正午,在孟买市区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穿梭的达巴瓦拉,穿着传统的白色长袍,头戴“甘地”小白帽,是孟买一道独特的风景,和舞场,宝莱坞,还有洗衣厂一样,都是孟买的标志。

达巴瓦拉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类似重庆因山地而形成的人力夫“棒棒军”。 孟买殖民时期留下的庞大的铁路网络,和狭长的城市布局,催生了达巴瓦拉这一独特的职业,他们专门提供一种从顾客家里到指定地点的送餐服务,很像我们的快递跑腿。
但就是这么平凡的职业,却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成绩和效率,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经济学和管理学范围的经典成功案例,在以不守时和混乱著称的印度堪称奇迹。

孟买素有“印度上海”之称,是印度第一大城市,拥有1500万左右人口,相对于印度其他城市来说,作为商业枢纽港口城市和大名鼎鼎宝莱坞所在地的孟买,生活节奏更快,文艺工作者更多,消费水平较高,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打工人群也最多。

孟买曾经是大海上的7个小岛,18世纪起,英国人开始了对这里长达100年的填海造地,19世纪7个海岛终于被连成一体并与大陆相通,这就是今天孟买市的主体部分。这样的一种城市发展使孟买最终成为一个十分狭长的城市,而且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孟买又形成了北部是居住区、南部办公、商业区的格局,这个格局对物流和运输来说十分便利,后来的孟买铁路系统也证实了这一点。


孟买的午餐速递系统和城市发展,几乎是同时开始的,19世纪,沿海地区发展为商业中心,高楼拔地起,英殖民亦接近尾声,孟买正处于商业发展最快速时期,大量外地移民涌入,人口激增,旧的居民区无力承载庞大的居住需求,很多人搬迁到更北的地方,但依然在位于南部的银行,政府机构,造船厂工作。
这些上班族面临一个紧迫的生活难题 → 吃不上午饭。外来移民大多来自印度或世界各地,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并且因为宗教民族等有着诸多禁忌【如印度教不食牛肉,穆斯林不食猪肉】,城市面积大且地形多变,印度的午休时间又非常短暂,大部分人根本来不及回家吃饭,并且孟买全年天气酷热,如果带饭,往往等不到中午就会变质。

当时一位收入颇丰的经纪人想出了办法,从住处附近专门雇佣了一个小伙子,每天从家里给他带饭,周围的人见状纷纷效仿,于是孟买商业区迅速涌起了一大批午餐运送员,而“孟买盒饭供应者协会”也因此于1968年成立。
这种送餐服务每年收益超过2亿卢比,然而管理运作超过5000名达巴瓦拉的并非一家公司, 是一个具有营利性质的民间协会,他们大部分来自同一群体和地区,信仰相同,抱团紧密,大家是利益共同体,所以效益很高,外人难以插足。达巴瓦拉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 月收入在5000卢比左右, 高于孟买的出租车司机。

能让他们在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以繁忙杂乱不守时著称的印度,达到这种逆天效率的原因有两个:
殖民时期留给孟买四通八达的铁路系统
一套高效严谨令人叫绝的编码机制


早期达巴瓦拉成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人不识字,也没有智能手机。因此他们只好采取可视化的编码机制来保证送餐的准确率 → 用色卡和字母来管理餐盒。 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区域、街区, 而符号【比如方块,圆圈,打叉】则代表街道、建筑物甚至楼层, 单一颜色的代码,则表明是优先派送的业务,数字代表送餐员编号等。【这种编码在一百多年间经过数次完善和变化,现在的达巴瓦拉编码已经是一套完美的系统了】

例如: 餐盒盖子上写的3H07, 3代表目的地达巴瓦拉的编号, H指办公建筑的名字, 07指楼层。
这些看似天书的简单编码非常实用,不仅极大提升了餐盒分拣的速度,还可以让每个达巴瓦拉轻易地找到顾客的位置。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需要任何纸张和单据, 几乎不增加成本,也极易分辨,客人们餐盒外观的整齐划一度也增加了这种准确率。

目前约有超过5000名达巴瓦拉,要为20多万上班族送餐,他们相互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一长串动作的。
一份午餐从顾客家里送到办公室,需要经过五个人转手。

上班族早晨7时左右离家上班,他们的妻子要在10时之前准备好午餐并放进餐盒里。铝质的长圆简形饭盒是最常见的一种,外面一层保温和固定,里面一层由4个小碗罗列而成,分别盛着主食、菜和甜点。餐盒上标有一些数字和字母,表明它来自何方、将要前往何地。

对普通人来说,这些符号犹如天书,让人一头雾水,但达巴瓦拉看一眼就知道精确的目的地。早上10点,达巴瓦拉会准时赶到顾客家里取餐盒,然后奔向下一个顾客家。
一个达巴瓦拉一般要负责30左右个餐盒,取餐顺序都经过详细考虑,取餐后赶到距离最近的一个城郊火车站,将收集来的餐盒交给在那里等候的达巴瓦拉。下一位则按照前往站点迅速将餐盒进行分拣、归类,并由另一批达巴瓦拉将盒饭带上火车。火车在一个站的停留时间是2分钟,所以他们必须争分夺秒。

10:40至11:30,是孟买几十万餐盒乘火车旅行的时间。
城区各个火车站站台上,也有另一批达巴瓦拉在等候。火车到站后,他们从同伴手中接过餐盒,再次按区域分拣,落实到每个具体的达巴瓦拉头上,把餐盒送到每个顾客指定的地点。大部分上班族并不会和送餐者见面,他们只需要去指定的地点,饭盒就等在那里,而吃完后,只要把饭盒放在方便收取的地方就可以,达巴瓦拉会再次返回收走这些空盒送回家中。


“无论发生什么, 必须准时送达!”这是达巴瓦拉不可打破的铁律, 所有成员必须遵守。
有一个很出名的关于达巴瓦拉的段子, 英国王子查尔斯访问印度期间, 指名要见达巴瓦拉。但协会却告知查尔斯需要提前预约, 而且只同意在某个送餐汇合地点简短见面, 因为这样不会影响送餐时间。

以混乱和不守时闻名的印度,却出现了迄今为止最高效,准确,能被载入世界纪录的商业奇迹,直到现在也依然是能够学习借鉴的商业案例,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印度这个国家的一个微妙缩影,多面,复杂,难以捉摸,传统能战胜现代,混乱下却有秩序,令人着迷。

顺便强烈推荐一下这部电影
用缓慢忧伤的基调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孟买


印度每一个城市和邦之间的区别之大都会让人在换了一个城市就有换了一个国家的感觉,我把午餐专递作为孟买系列的开端来写,想从最日常的地方入手。
格里高利在《项塔兰》里描写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自由之地,他笔下的孟买传奇的像一个梦,罪恶混杂着纯洁,阴谋和爱情同时生长。世界顶级巨富的私人府邸和最贫穷的贫民窟,还有数十种宗教信仰,都挤在这几块小小的岛屿上,孟买像世界的收容所,是一个谜。
下一篇会写孟买的千人洗衣厂。
相关文章:
开罗“死人城”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08102752/
开罗垃圾山中的城市拾荒者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02555295/
圣物的隐秘传说,菩提伽耶的菩提树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0744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