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瑞幸成败与否我们终会得到我们想要的

4月2日,有媒体披露出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关村科技租赁有限公司签定了融资租赁合同后,舆论一片哗然。与此同时,结合3月12日路透社报道出的瑞幸咖啡的天使投资人、非执行董事长陆正耀正寻求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手中获得至少2亿美元的贷款的消息,这也难怪会有不少人觉得此次对于部分固定资产的抵押贷款,更像是瑞幸为抢占市场疯狂烧钱后的山群水尽。
且按下瑞幸此次关于所谓轻资产运营是好是坏不表。瑞幸与大多数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打法的企业相同的是,都是靠着疯狂的现金补贴从而快速抢占市场,无论是当年滴滴快的,还是美团饿了么,亦或者ofo与摩拜,无不是依靠着大规模补贴用户,烧钱铺路。所以当瑞幸喊出要超越星巴克时,或许就注定了它最终的营销策略。
同时据《界面新闻》分析:瑞幸的创始团队均出自神州租车,而且A B两轮投资方都可以和神州优车找到关联,其中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曾任神州优车COO。除此之外,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曾担任神州优车副董事长,愉悦资本和君联资本曾投资过神州租车,GIC和大钲资本的LP,而中金公司总裁丁玮是神州租车的独立董事。这也意味着从一开始瑞幸咖啡多少摆脱不了网约车以烧钱换用户的思维。借助资本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获取用户数据、流量特征等,再进一步做高估值,最终走向二级市场。
如此分析倒也无可厚非,毕竟神州品牌的崛起,以及仅用一年时间就确定神州在出行市场前三名的地位,无不建立在此方法上。
确实,瑞幸在2018年成绩斐然,仅一年时间便在22个城市开设2073家直营店,如果顺利的话,瑞幸将在2019年底开设超过4500家门店,一举超过在国内咖啡市场深耕细耘20年才拥有3600多家门店的星巴克,成为国内咖啡连锁第一品牌。单从这一方面来说,比起星巴克15个小时开设一家新店,瑞幸确实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而取得如此斐然成绩的代价是,2018年前9个月净亏损8.57亿元。
据《界面新闻》报道:瑞幸咖啡在北京和上海的门店上调了免配送费的门槛,从原来的35元上涨至55元,所以以瑞幸最贵的咖啡是27元一杯来说,即使买满两杯也无法达到免费起送标准。同时顺丰配送员每天免费喝两杯的福利现在也已经停止,并且至少在北京,瑞幸12月便停止对全职、兼职咖啡师的招聘。
可见瑞幸已经逐渐开始收缩成本,这也难怪在瑞幸突然抵押部分固定资产后,媒体对于瑞幸咖啡的唱衰之声此起彼伏。
当然对于高额补贴快速占有市场,公众号《歪道道》给出的观点是,通过计算后瑞幸每杯咖啡亏损4.80元,而这如果理解为获客成本,那比起动辄要几百元拓展一个新客的电商平台来说便宜不知几何。并且瑞幸是将营销费用直接体现在运营费用里面,原本属于支付给媒介平台的营销费用,直接白送给了消费者。所以,瑞幸的8亿多亏损,其实属于瑞幸特有的“营销运营一体化”的正常结果。
在瑞幸的强烈攻势下,18年7月星巴克在亚太区运营利润率从26.6%下降到19%。中国区门店同店销售同比下降2%。8月,星巴克联手阿里巴巴进军线上。9月,星巴克在饿了么试点外卖服务,并入驻盒马的品牌外送厨房等。这是星巴克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大的战术调整。
因此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瑞幸咖啡这一系列的营销确实效果极佳;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确有因快速扩张而给自身带来的种种不利;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瑞幸的崛起对中国咖啡市场的挖掘与扩展,以及对于整个行业的倒逼也是巨大的。
这其中受益的不仅是因补贴而收益的消费者,更是中国咖啡市场,瑞幸对于中国咖啡市场存量的激活,行业内的快速整合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瑞幸无论是资本的泡沫也好,还是创造行业奇迹的黑马也好,无论成败,它都值得我们尊敬,无论成败我们终会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