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碗中意的面
查看话题 >苏州的面,一个爱吃面的人的告白

穿过窄窄的巷子,走过淡淡的树阴,当你走进一座苏州古色古香的建筑的时候,那你就应该知道,是吃面的地方到了。
在中国网友的投票中,总结了五大中国的面。有武汉的热干面、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兰州的拉面、四川的担担面。但我觉得还应该榜上有名的,绝对是江南的面。
与别的地方的面并不相同,江南的面灵魂其实不在面上,而是在汤里。一口细细的面条裹着鲜甜的汤汁顺到嘴里,那绝对是可以 让人的五官和五感都打开的奇妙体验。待到面食吃到大半,额头微微起汗,浓稠的面汤把你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打开以后。那种全身的温润感绝对可以摒去江南的阴冷给你带来的湿漉漉的黏腻感,能让你一天的心情都变得愉快起来。


搭配着汤头的,还有江南各色的浇头。浙江的咸菜、藓笋,苏州的活虾,扬州的干丝,上海的鱼,南京的鸭。江南本就是一个物 产富饶的地方,这种物产的丰富也变成了浇头的变化多彩上。各色各样的搭配,双浇、三浇,甚至五花八门的七八个小蝶,恐怕 就是你来到江南尝一个月,也绝对能让你顿顿吃到不重样。
当然,在我的印象里,江南其实是浓缩在苏州、无锡、常州这几个城市里的。上海的海派风味太足了,算不得标准的江南。杭州 的西湖太钟秀了,有一种细细柔柔的娇媚味道。所以和苏州、无锡的那些青砖白墙的深门大院比起来,也少了一点江南的四季分明的味道。
而最标准的江南应该就是苏州了,那种纵横交错的小河道,那些染着各种痕迹的青苔白墙,还有那些从墙头探出的各色各样的叫 不出名字的竹叶和花朵,还有那标志著名的太湖石,都共同组成了苏州那种温温柔柔的性格。其实,这种性格也在面汤里。刚来 苏州的人估计并不会马上爱上苏州的面,因为苏州的面是甜的。就好像四川的菜总是辣的一样,苏州的面里面,都会带着甜。这 种甜不像辣,第一口会让你马上蹦起来,是一种热情的味道。这种甜其实更带着一种温柔的味道,就像江南的水,温温柔柔的。 第一口可能你会不习惯,但是时间久了,你就会慢慢的爱上这种味道。
就像江南的水灵妹子还有那吴侬软语,慢慢的你就会被这种特有气质所沉浸、所俘获。
稍微讲究一点的吃面人,还会特别的有一些坚持。就像陆文夫在自己的《美食家》写道,他每天早上都要赶到“朱鸿兴”去吃头 汤面。因为江南的面关键就在汤里面,如果不是第一道的汤面,面条不够劲道不说,汤也变得不够清澈透明。这样的面在美食家眼里,也就打了大大的折扣了。
其实除了头汤面的讲究之外,苏州还有“不时不食”的讲究。在什么样的时令里吃什么样的浇头,也是足够是有讲究的。时节不对,菜品就失去了那种新鲜感,这种对新鲜感的追求,就犹如江南素净的青砖白墙被时间的画笔染的像水墨画一般,是那种平淡 的表象下有着丰富而曲折的变化的。
这一点在同为江南人的瞿秋白那里也很明显。作为中国的共产主义的早期领导者,他在自己的《多余的话》里也展示出了自己的 那种特有的江南文人的气质。他在文章里记述的那种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对自己的性格的反思,还时不时透漏出的那种多愁 善感的性格,无不是江南人特有的那种气质。甚至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在文章的最后写的:“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 世界第一。”
这一看就是一个会吃的江南人才能有的幽默,含蓄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