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部分总结 亲密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部分总结 亲密关系
看的粗略,总结的也不全面,大体一概述。我所购买的这本社会心理学关于亲密关系的这一章节涉及方面很多,包括进化心理学,各种奇奇怪怪的早期心理学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现状与过去的纸媒时代发生了改变。可是又从另一方面来讲,改变的是社会观念及表面,涉及实质的改变毕竟是从基因突变开始(生物学)。所以任由社会风气与社会工具的变化,本质上应该不会改变太多(有待考证)。而且很多实验是几十年前的实验。
从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开始,人就被称为社会性动物,因此人需要一种强烈的归属感(need to belong)——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从原始人时期开始的群居打猎游牧等等,因为彼此联系所以生存几率增加,种群增长,人类得以延续。这应该是写进本能的需求。现代社会通过网络和通讯工具彼此联系,90%以上的人通过社交网站,彼此收发短信。当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良好,感到被接纳被赞许,那么他们的情感指标——自尊就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因为人们被渴望接纳,被需求,被爱,所以才会在化妆品、服饰、塑身上有巨额花费。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中国青年女性的消费水平较高于其他人。而女性群体,对于排斥及被拒绝更容易焦虑和抑郁,感受到伤害并尝试修复关系以至于孤僻。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暴力”也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遭受冷暴力的人会感受情感上的伤害。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这些心理学实验都是在美国进行的调查,取材和样本都是美国人,中国的感觉更加复杂,因为中国人家庭关系联系紧密,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死亡会加深彼此之间家庭成员或者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重视家人。因此天灾人祸后会第一时间联系亲人,不论之前有过怎样的分歧与隔阂。
被排斥,不被接纳会导致被排斥的人自我挫败,可能对自己的某些行为失去控制比如暴饮暴食,爱吃高热量的食物补偿自己。长期出现攻击他人的倾向。甚至网络上的被网友拒绝,也会引发挫败感。焦虑人士挫败感大于不焦虑,年轻人挫败感大于老年人。如果一个人长期内心的归属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令一个人感到不安。极度伤心可以使心率降低,甚至猝死(心碎综合征)。这种被社会排斥的痛苦可以通过嗑药缓解,或者其他可以上瘾的东西变相满足。被长期拒绝的人会无意识增加对他人的模仿,以此增加与他人的联系。
那么,是什么决定友谊与否?书上提出一个猜测:接近性,即经常见。同一个班里,坐同位的就比坐教室前后排的友谊深刻,关系更接近。推及爱情,大多数人的结婚对象是和他们居住在同一地区,生活小区,单位公司,或者同学。尽管这是一个20多年前的研究,人们的认识途径比较局限,人口流动也不频繁。因为彼此接近,容易获得信息,发现共性并交换回报。人通常会对尚未开展交往的预期推测就能展现喜欢,换句话就是虽然还没确定关系但是孩子去哪个幼儿园上学都已经想好就会更容易喜欢上对方。那么对方也是友善,令人喜爱并容易相处,因此可以与之建立平等互利互惠的机会。(实际上这一段的研究都是20,30多年前的。)
熟悉会诱发喜欢,越熟悉越容易。曝光多造成熟悉,广告的宣传导致人购买某些商品。曝光效应违背我们对厌倦的预测,没完没了的重复。曝光效应可以预定人们的吸引和依恋倾向的硬件现象。有助于人类祖先把熟悉的或安全的事物,与不熟悉的或不安全的事物区分。因此老乡,长的像,同种族,相似的生活环境等都会熟悉。哪怕陌生人,随着交往增多,也会愈发觉得对方有吸引力。曝光效应的缺点是容易造成偏见,给陌生的打标签。更普遍来讲,人们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自我服务中心,换句话说人都是自恋的。
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外表上的吸引力确实很重要,美貌即财富,女性大于男性。对于一个女性,选择热忱但相貌普通的伴侣远大于英俊但冷淡的伴侣,更关注男人的诚实幽默善良及可靠。而男人只看脸。与选择伴侣不同,不论男女更喜欢和长得好看的约会(废话),美貌使人愉悦。自从美国出现电视选举后,长的好看的候选人优势更加明显。
人们在选择朋友,尤其选择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受欢迎程度和自我价值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相匹配的人,很多实验证实这种匹配现象。人们通常会接近与自己吸引力大致匹配的人,彼此取悦。而现实生活中,吸引力较差的一方,常常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质,可以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补偿。带着自己的资本进入社会市场中,对各自的资本价值进行合理的匹配。俗话说就是相亲。男性一般强调自己的财富地位权力,并且希望找年轻好看的女性。女性则展示自己的年轻美貌。男人越有钱,身边的姑娘越漂亮。但是人们一般会报告积极自我的正面形象,美颜的照片,夸大的成就。只有1%的人会估计他们的长相低于平均水平。所以一般来说很少有那种传闻的美而不自知,只有自恃过高的。
虽然长得有吸引力并不等于性吸引力,但是人更渴望与有吸引力的人建立联系,这促使我们对其表现出诸如友善和互惠互利等受人欢迎的品质。第一印象的呈现时间可能只有0.013秒,但足以猜测他们是否具有吸引力。特别是你们在划探探的时候。有吸引力的人一般更受重视,也更讨人喜欢,所以也变得更自信。有更外向的性格和更好地社交技能。而对于有无吸引力的人,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可能来自于自我实现的预言。虽然你的吸引力来自于他人对你的评价,但是关键还在于你自己是否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资源匮乏贫穷和饥饿的人们就会认为丰满更具有吸引力,而物质条件富足的就认为美丽约等于苗条。但在亲缘关系社会关系等非个人选择时,吸引力对生活的影响就减弱。但讽刺的是,真正的吸引力其实是完美的平均,大量面孔平均后合成的人像较真实的面孔更具吸引力,也更对称。持进化论的学者认为,美丽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健康、年轻和富有生殖能力。而女性也更偏爱提供和保护资源的男性。两性都喜欢有爱心的人和聪明的人。男性一般喜欢腰比臀窄30%的女性,沙漏型身材更具吸引力。女性在排卵期的穿着也比非排卵期更暴露,也更倾向于富有雄激素男子气概的男人,并对男性的性取向判断的更准确。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影视资源随处可见,现实中的女性也会被与影视资源中的女性对比。刚刚看过电视剧或者电影等影视的男性通常会给女性打分更低。没有对比没有伤害,这就是对比效应。看色情资源也会降低对自己伴侣的满意度,持续观看则伴侣满意度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个魅力非凡的同性,人们会觉得自己缺乏吸引力,而看到相貌平平的同性后,人们就不太会缺乏自信。这种对比效应使我们低估伴侣和自己,耗费大量时间化妆减肥美容瘦身整容,尽管这些措施也不一定会使人感到满意。
但有时,一个相貌平平的少年,尤其是热情,迷人个性的人,成年后会变成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而当你越来越喜欢一个人,他的吸引力也会不断上升,那么他们外貌上的不完美也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一个人爱的越热烈,他们就越不觉得其他任何异性吸引人了。
一般来说,相似产生喜欢,当某人的态度和观点与你自己的越相似时,你就会越喜欢他。不仅赞赏他们的态度,还会推断他们的性格也很好。
那么对立会引发吸引力吗?他们在某些方面与我们不同,但又与我们某些方面人格互补,这种基因上的差异避免了近亲繁殖以及后代出现的免疫系统缺陷的问题。但是尽管如此年龄外貌思想学历种族智力身高等这些方面的相似性仍是主导因素,物以类聚。尽管我们还是要问,一个受虐狂和一个虐待狂在一起是否能找到真爱呢?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是并未得到研究者的证实,例如大多数人会被富于表现力,且外向的人吸引,但当一个人处于沮丧的情绪中,更倾向比惨。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的确可以促进关系的促进,人们更倾向和需求及人格方面相近的人结为夫妻,但一般来说对立者不相吸。
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或仰慕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回馈的情感。当某些人喜欢你而不是别人时,这种情感回馈会更好。且不确定性也能让人燃起希望,某人可能喜欢你但你不确定,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对他更念念不忘。觉得对方更有吸引力。像不像备胎?哪怕积极的评价无法产生好的感觉,但是消极的评价总会让他产生坏的感觉。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的评价,消极评价总会让他产生坏的感觉。也更能抓住人的注意力。所以人更容易关注缺点而非优点。但是奉承和夸赞过头,违背我们所知道的事实,也会令人不适,或许我再也不会尊重这个赞美者。并会怀疑这种赞美是否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动机,这也可能是赞美归结为一种讨好,变相的自我服务。一旦被赞美者发现对方有求于己,奉承者和他的赞美都会失去魅力。总之坏的比好的影响力更大。
实验证明,自尊心刚被社会打击过的人更容易对接触过的富有魅力的异性产生好感。学者认为,频繁的赞美失去价值,所以先打击后赞美更显珍贵。还有一种吸引奖赏理论,当一方满足另一方没有满足的需求之后,就会产生相互吸引。交往中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成本,我们就会更愿维护这种关系。而且我们还喜欢与那些使我们预约的人交往,人们通过条件反射形成对那些与奖赏性事件有关的人和事的积极感受。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会被那些热情、可靠、积极反应的人所吸引。
关于爱情,有调查显示印度50对夫妇,结婚5年以上的自由恋爱夫妇的情感满足比包办婚姻5年的夫妇情感满足较少。亚洲社会相较于北美更少强调个人感受而是强调现实的社会依恋性,因此会较少感受到爱情破灭的消极影响。研究者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构成。情绪的两因素理论认为,在一个浪漫的情境中,任何刺激早晨的唤醒水平都可以称之为激情。在最完美的感情关系中,最初的浪漫兴奋会逐渐成为更加稳定更加深情地关系状态,这种关系被称为相伴之爱。
那么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有依恋类型,自我暴露,和公平。虽然爱情是一种生物性的驱使,但是人类社会性动物,注定要和他人联系在一起,人们的归属需要适应性,合作促进生存。回归人类的童年,如果剥夺儿童熟悉的依恋对象,或者在极端忽视的情境下,儿童可能变得畏缩,沉默寡言。大概70%的婴儿及成年人是安全型依恋,很容易和别人群亲近,不会由于对别人太过依赖或被抛弃而苦恼。20%是回避型依恋,回避型分别时很少不安,团聚时也不太依附,这种类型的成人很少投入亲密关系,而且更倾向于摆脱这种关系,他们也更容易涉足没有爱情,只有性关系的一夜情。有人认为,回避型要么是有人接触我不舒服的恐惧型,要么是独立自我的疏离型。另有10%的婴儿室不安全依恋,在陌生情景时焦虑-矛盾的孩子更容易紧紧缠着母亲,母亲离开就哭。但母亲回来又会表现的疏离或者敌意,对于成人则缺乏信任感,较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容易在一棵树上吊死,也更容易冲动愤怒。容易愤怒和焦虑的青少年,年轻时也倾向拥有不稳固的相互关系。
关于公平,彼此之间的交换馈赠即为吸引的公平原则。长期的公平的人们不在乎短期的公平,当看到伙伴牺牲了自我利益,那么他们的信任就会增长。因此长期交往的人的资源往往是相当的,彼此平衡。有调查显示,做家务活排在忠诚和和谐性关系之后排第三位。在几百对夫妇的统计之后,那些觉得自己婚姻不公平的人大多是因为某一方在烹调哦家务照顾孩子等工作中贡献过少,关系紧张。
适当的自我表露会促进关系的进展,在好的事情上的自我表露能够给彼此愉悦。有一种结论是表露互惠,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彼此适应。乐意倾听的倾听者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学长认为,亲密关系的提升会创造很强的激情感觉。自我表露使人感觉变好。
那么,互联网创造了亲密关系还是人际隔绝?互联网更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也更容易伪装自己。有时候为了达到欺诈目的而不择手段。同时网络的色情暴力也会扭曲人的认知,降低他们真实伴侣的吸引力。
亲密关系有助于我们确定自己的社会同一性,并形成自我概念。不幸福的婚姻彼此争吵责难命令和羞辱,幸福的婚姻趋向更加一致,赞同、妥协、愉快。而真正预测离婚的是冷漠、希望破灭和无助。爱情并不能承受住时间的考验,总体还是相似性。同时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亲密而持久的婚姻关系正在减少。有付出有收获,提升自己努力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