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的日子(21):论工作职称
上周末去电信运营商Vodafone门店处理手机合约的问题,接待我的推销小哥胸口别了一个大大的牌子:Business Adviser (商业顾问)。这高大上的职称让我忍不住想笑,想起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兼职。那时候我上大一,没有任何工作经历,被周围人“要多做实习丰富简历”一说洗脑,在剑桥一家巧克力店做收银员。虽说是收银员,我的职称可是“Sales Assistant(销售助理)”。
刷LinkedIn的过程常常让我体会到,现在的企业和机构是多么善于盛产看上去高大上但仔细一看却莫名其妙的职称。我的LinkedIn好友当中,动不动就是Head of 某某部门, Chief 某Officer, Lead 某某, 某某Manager 以及Director。有些行业的职称简直能吓死人。比如投行常见的第三个级别的中层干部被称为“副总裁”,其实离总裁一职还差了山路十八弯。我曾经做过产品经理的实习。明明自己在食物链最底端下面一个人都没有,出门见人还得硬着头皮说自己是“经理”。曾经惊诧于某基金团队”Head of 某某部门”的数量,最终发现,居然一个”Head”只带俩手下,有的”Head”的团队只有他一个人,颇有个体户的味道。这让我想起奇志大兵的相声《金盆洗脚》里的一句台词:“董事长总经理出纳会计迎宾保安,都是我一人。” 遇上那种连带不知所云部门名字的高大上职称,更是有一种脑门子连被门夹两次的感觉。年少无知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位Head of STIR Futures and Options Trading,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是一位STIRT。听罢,我脑子里冒出来的景象是他指挥着一群人在搅拌着未来和交易着选择。这是一副多么有诗意和带有批判性的画面啊!后来经“搅拌未来和交易选择的头”的解释才知道,STIR是短期利率(short-term interest rate)的缩写,STIRT的最后一个T代表Trader,而futures(期货)和options(期权)皆为虚无缥缈的金融产品。
职业阶梯和各种职称的存在的好处是,能够不花钱让雇员认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肯定。迄今为止,我的人生经历过三次“升职”,而每一次都是一分工钱也没有增加。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干得有多好多么器重我,因此要把我升一级,“从Analyst变成Associate”“从Team member变成Deputy team leader””从助教变成首席助教”。作为有社交需求和需要被肯定的人类,劳动产出被上司赞赏当然是振奋人心,仿佛一切努力都被上司看在眼里,再苦再累也都值得。本来工作中不存在的内在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瞬间产生了。这样一根大棒一根萝卜的,我也愿意屁颠屁颠多干活。与此同时,公司一分钱也没有花就让我更加忠心耿耿地卖命,简直双赢。回想起来,真是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然而,可恶的是,申请工作或者工作过程中,未来的雇主和工作合作伙伴及客户都会在乎这些可有可无的职称。我拿简历给老谋深算的小伙伴们看的时候,他们总说我把个人经历写得太实诚了,教会了我不少套路,让我从此在LinkedIn和CV上走向了人生巅峰:比如,实习生得写作“夏季分析师Summer Analyst”,做个体户的经历得包装为“创业”并自称是”CEO and Founder”。大学毕业两年后的某一天收到一个小伙伴的邮件,下方署名“副主管”。要知道,那时候我们才毕业两年!在我们羡慕的眼光中,小伙伴无奈地说,老板认为给他安一个好听的职称可以让被服务发客户觉得自己被重视,从而忘记服务自己的是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新人。果然高明!可别说,我也常常在职称更换的进程中,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劳动者,美滋滋地以为自己也开始剥削起了别人做起了资本家的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