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enia crustacea 母草
Day 100 Torenia crustacea 母草(万恶之源!!)

母草确实是我最早认识的一种母草。这句话有点绕,前者指的是 Torenia crustacea 这个物种,后者指的则是母草科——这个科直到 2009 年才在 APG(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 III 分类系统当中得到确认。
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见到母草的位置,在高中母校一二教学楼之间的楼下花坛绿篱下到花坛边缘之间的地面,靠近第二教学楼一侧。那时我已经认识通泉草,也正在私下里替学校收录植物名录,美其名曰“某某植物志”。生物老师兼竞赛教练是个蛮靠谱的老师,认识很多常见的物种,但当我问他这个跟通泉草有点像但又说不出哪里感觉不同的东西是什么,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我的记忆力并不夸张,但却很清楚地记得那朵花的一部分特征——四棱形的茎,对生的花梗,还有花朵以白色和紫色为主的色调。想起来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至于后来什么时候得知这东西的中文名,我已经毫无印象,即使这名字相当让人不知所云。
说起来“母草”这个名字,能够查到的来源,是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卷十五·隰草类:
公草母草
公草母草产湖南田野间。高物流村,绿茎细弱,似鹅儿肠而不引蔓。公草叶尖,长半寸许,附茎三叶攒生,叶间梢头,复发细长茎,开小绿黄花,大如黍米,落落清疏。母草叶短、微宽,两叶对生,茎间抽短茎,一茎一花。俚医以治跌打,并入妇科,通经络。二草齐用,单用不验。


这公草其实就是粟米草,母草则应该是同属母草科的另一种,陌上菜(陌上菜的笔记可以戳这里)
不过奇怪的是,就在“公草母草”词条后面不久,还有一个单独的“粟米草”词条,无论描述还是图片,都跟前文里的“公草”非常相似:
粟米草
粟米草,江西田野中有之。铺地细茎似萹蓄而瘦,有节;三四叶攒生一处;梢端叶间开销黄花如粟,近根色淡红,根亦细韧。

而且,就在这一卷稍后的“无名四种”词条,我还真找到了更像现今母草的一种:
无名四种
一 生吉安田野中。茎细,高三四寸,对叶如初生榆叶,十月中开小粉红花,瓣大如米。盖春草冬暖而已开花。

除开花的颜色不太对得上,根据图片和描述都蛮像的。
关于母草,这是一个曾经长期列入 Lindernia 属的物种,所以包括中国植物志电子版、PPBC、CFH 等一系列网站,都将这个种的学名记录为 Lindernia crustacea。然而根据 Fischer et al. (2013) 的文章,母草在分子系统树上的位置属于蝴蝶草属 Torenia 这一个分支。因此,原本中文名称为“母草属”的 Lindernia 属,只得再重新选择一个中文名,现如今被称作“陌上菜属”。
蝴蝶草属 Torenia 最显著的特征,是萼片的裂片中脉处具有明显的突起,这突起甚至长成了“翅”的状态,成了一片片突起的薄膜。植物学上把这种突出的东西叫做 wing,译作“翅”或者“翼”,因而蝴蝶草属还有一个别名,叫“翼萼属”。
相比其他的蝴蝶草,母草的萼裂片并没有十分夸张的翅,而仅仅是属于有棱的状态。但即使是有棱的萼裂片,也与陌上菜属 Lindernia 其他的物种有显著区别,其他的陌上菜并不具有中脉突起的萼裂片。

另一个比较显著的区别于 Lindernia 陌上菜属成员的特征是,Lindenria 属的成员,叶脉多数情况是基出的掌状脉,而母草则是典型的羽状脉。
图到用时方恨少,我果然手头没有自己拍摄的呈现母草叶片叶脉状态的照片……
但是!
论标本的重要性——

私人标本馆在这时候派上了用场。

放大之后可以清晰看到母草的羽状脉。
而圆叶母草 Lindernia rotundifolia 的萼裂片和叶脉则是这样的:

并无具棱状突起的萼裂片,叶脉则是基生的三出掌状脉。

为什么要制作标本并且扫描高清照片?就是为了这个时候用啊~
我之前没注意过母草的果实,后来发现还挺特别的,果期萼裂片会平展开来,像花瓣打开一样:

这个特征在其他母草当中还没见过,算是相当特别了。
蝴蝶草属是母草科最大的一个属。当然,受 Barker 刚刚在 2018 年发表 22 个产于澳大利亚的 Lindernia 属新种的影响,蝴蝶草属“科内最大”的地位已经不保。
正巧,碗柱草属 Craterostigma 的笔记也在昨天完成了最后一篇,接下来的笔记内容,应该就是各种蝴蝶草,可以好好写几篇有第一手照片的笔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