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老舍)
我甚至没有听说过老舍的这本作品,有幸拜读,觉得老舍早期文风太有趣了,比起《茶馆》的沉重,《离婚》可以说是洒脱而任性的,让你见识不一样的老舍,原来王小波、老舍都是一路的,有趣的灵魂。
《离婚》,1930年代,大机关,小科员,家庭事,社会人。最有趣的人物是看似闷葫芦的老李,最悲催的人物是看似万事周全的张大哥,大部分人是平凡而被生活反复蹂躏的,命运算不上悲惨也不决不够鲜活,只能说,顺着社会认可的方式混日子而已,与其说自己过日子不如说过日子给别人看。
老李的眼里,山是山水是水,凭本事吃饭,不太过分迁就人情世故,显得高冷其实只是不爱折腾自己,包括家里包办婚姻的乡下媳妇,都想挣脱束缚离婚的了,老李甚至是整部小说里唯一自由而清醒的人:他劝感情明显不和甚至破解的夫妻离婚,他在朋友遭遇不幸时顶着被众人孤立的压力坚持施救,他爱隔壁的妇人却有所克制并不越轨,他看着怪物衙门里的人刻板做作勾心斗角嫉妒丑陋。最终,他归隐田园,做出所有人惊讶的舍弃——辞去京城衙门的差事。
张大哥的眼里,人与人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婚姻,他除了机关工作的主业,热衷撮合婚姻。在这里,满足了他作为不同家庭桥梁纽带的虚荣心,也确实通过各种关系给他带来些实际好处,毕竟媒人还是有面子的。悲惨的是,看似密不透气的关系网,在张大哥儿子被误捕入狱遭遇不幸后,几乎瞬间全部消失了,老李反而凭着直觉和良心不离不弃真帮了忙。更悲惨的是,儿子被解救回来,张大哥还是迅速重返了他最爱的熙熙攘攘关系网,被生活裹挟着也被(真假)人情包围着,看似幸福而平稳的生活着。
张大哥和老李,两个完全不同的小说人物,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理念、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但我却感觉他们可以反映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可能的变化,老李洒脱求个人自由,张大哥沉稳求社会认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之差而已。
选择做什么人,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是“快乐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所以怎样实现做快乐的人,变得复杂起来。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体验,透过现象看本质,自由才真正属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