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出于工作的原因,这几日大量查找和翻看建国以后的老电影和经典影视作品,从2010年以后最近的作品慢慢往回看去。因为选题的标准已经在心里框定了一个搜索范围,所以原本也没有太高期待,抱着要和僵化无聊的主旋律类型片死缠烂打的无望心态,在列表和相关链接里一部接一部地随意翻看着,谁知却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珍宝。
可能很多70、80后在童年的时候都看过陈强、陈佩斯父子的系列喜剧电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包括1986年的第一部《父与子》,以及之后的《二子开店》、《傻冒经理》、《父子老爷车》、《爷儿俩开歌厅》五部电影。不得不说,在这次无意间搜到这部作品之前,作为90后的我真是的对此毫无印象。也许这和陈佩斯后来早早被封杀有关,以至于有印象的只有几个经典小品,而再也没看到过之前的电影作品了,更是对陈氏父子这对80年代的经典父子喜剧黄金搭档知之甚少。
没有华丽的置景和服装,没有复杂的镜头灯光调度,也没有密集的笑点和包袱,甚至连出人意料的脑洞和曲折新奇的剧情都没有。要是放到现在,《父与子》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完全不符合现在市场上商业喜剧电影能拿得出手、喊得出口的任何看点和卖点。
但就是这样一部外表看来极其朴素平凡作品,却用它的真实和质朴深深触动了我。就好像春天的北京,你在路上走着,迎面刮来一阵暖暖的、轻柔的风,它温度刚好,力度也刚好,还夹杂着那么一点尘土的颗粒感和阳光烘烤脸颊的质感,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这就是春天。
温暖真实的质感并不总是源于年代的久远,虽然对80年代怀旧的氛围和满满的年代感确实会给影片提前加上一层朦胧温柔的滤镜,但谁又能否认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美好呢。
改革开放伊始,带着甜蜜芳香的阵阵“洋风”从虚掩着的国门缝里慢慢吹进来,吹醒了懵懵懂懂、半梦半醒的国民,吹动了年轻人的心,也吹得古老的北京城满溢着对未来的期待和隐隐的躁动。老规矩老观念正在被冲击,有时显得坚如磐石,有时却又瞬间土崩瓦解从善如流;保守的也非全然安分,带着些犹豫不决的蠢动,胆大的也不是全无顾忌的无耻之徒,传统的观念和情结依然根深蒂固。
一切都还没完全被打破重立,一切都还在变与不变中摇摆,旧与新,土与洋都还保留着它们最初的形态,在彼此初见的日子里试探,碰撞。那些固有的朴素和美好还是那么活生生的鲜艳着,明丽着,那些崭新的、时髦的玩意儿也还不曾泛滥已至庸俗,也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可爱。
即使是像我这样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了这部电影也能在镜头中感受到那份朴实无华的美好,那份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