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
树洞与家长书(二) 源于这几日树洞晚间的阅读练习,引发了再一次跟各位大同学聊聊,我总是个话痨,你们别嫌。 楚焓,思怡,湉儿的树洞阅读练习笔记可谓是树洞的标杆,二个造句,二个赏析,一个读后感(在老师要求前提下增加一个造句一个赏析),做了一学期,越发娴熟,游刃自如。今晚,楚焓在刘老师的课结束,课外数学题结束,噼啦啪啦,行云流水交给我一篇,看着真是漂亮,但是(汉字真难学,一个但是可以否定前面所有,但为啥还要说前面呢?)但是什么? 把《萧红读本》拿给我,翻到第一章,给我讲讲你看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可以问我吗?我抬头看向她。 楚焓的脸真好看,吹弹即破,此时的她,吭吭吭,就是吭不出一个字,她没有问题问我。 这个片段,昨晚在小万和李创身上同样演了一番,当时我反问小万:为啥这段话里,都是句号?为啥表达意思差不多的话,说得重复?为啥她要这样写? 是哦,对哦,为啥啊?小万,李创一路追问。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育,尤甚语文,仿写,续写(意犹未尽的结尾,主人公到底是怎么想的,请你写出来)或者补写作者没有写完的话…这样学习好吗?我谨慎且怀疑,仿写,续写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孩子还需要站在另一个角度看看,为啥结尾可以这么写,可以说完整,为什么非要说一半…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摘抄好词好句,不仅仅是比喻句用的好,拟人句用的好,排比句可以加重语气……更需要的是学习,哦,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跳出看着热闹的场面,学着怎么写的技巧(当然真情实感,文章才能站稳),这才是我们更该学习的。当然步骤得一步一步来,尤其对于阅读较差的孩子来说,摘抄,仿写是必须的。 今天我跟孩子说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舒适区,那希望跳出你们的舒适区(譬如湉儿,譬如楚焓,譬如思怡,阅读练习的套路已经可按图索骥了),不要在舒适区里面当个炫技的小猴子,一个二个跳出来,再来重新看你的课外书,你还能看到什么? 传统教育内容注重静态知识技能的传授,外显知识的传授,但是各位,试想下,等我们这代孩子参加工作的时候,今天或许从事的60%工作都将不存在了,意味什么?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主动,动态知识进行探索,让孩子养成通用的学习能力。这些动态知识里面有大量的内隐知识,知觉的,运动的,还有存在情景等等,情境学习,“学习共同体”,同侪动力在洞里已经出现了,洞里有优秀且开放的学风,大家生活在一起,不攒劲吗?才怪。同侪压力下,造成的效果,就是“被动进步”,不要觉得被动这个字眼不好,其实这不就是感染嘛。 今晚小万提交语文预习新课的思维导图,他提交的那个,其实叫,段落大意。我已经连续看了他几次新课预习,都是这样,前几次我没有说他,今晚拿了范例给他,在原有的答题基础上,再做一个思维导图,原来的保留在上面,对比。 一,二班没有要求,五年级的文姐姐作业,新课预习有这样的要求。其实思维导图是很好的学习工具,其实不就是归纳,整理,收拾房间(文章)嘛。小万重新又写了一个,他说,嗯,好像这篇文章我也更看的清楚些了。 这一个多月来,手刃几个孩子,有痛哭流涕的,有拍桌子跳脚的,有默默擦眼泪的… 去年四月,我去南山华德福的梦想村庄上了两天BEN的课(这个德籍老师72岁了,去年正式退休,卸去中国的所有职位,他有四十多年的一线教学)他说,其实是转说(施泰纳,华德福的创始人):“不管教室里正上演着何种狂风暴雨,如果孩子们与教师有着正确的关系,如果孩子们还能从老师那里看见他们该看见的,那么他们的“暴风雨“就不是真正的暴风雨。这也许是矛盾的,但是在心理学上是正确的。” “我们会开始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暴风雨:孩子们现在将其释放出来,这样就不会在以后爆发,这毫无疑问比反过来的顺序要好。要知道人生后面的阶段是基于我们在学校培养了什么的基础之上的…” 我对这两段话特别,特别有感触,也感谢你们的信任,把孩子送到树洞来。我记录我的平常,也与你们分享。 在春风沉醉的夜晚,搁笔,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