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有毒
為了寫書評,在看一位知名作家的新書。
以前沒看過她作品。上網查一下資料,赫赫有名。作品得這獎那獎,還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大人物無疑。
但是手邊這本書糟到我看不下去。
書有兩種,一種是「很會寫」,一種是「寫得好」。前一種通常匠氣,卻是評價往往比後一種高。因爲看上去「似乎」有什麼。這種作品寫法有套路,就只要寫的讓人想起某某大師某某名家就行,因為跟名作沾邊,看的人,尤其是那種專門看「名作」的人,見到這一類書,油然而生熟悉感,安心感,欽佩感,於是乎,蓋章認證,好書無疑。
我在網路上看到雜誌訪問這位作家,果不其然,看書之多,我嘆為觀止,隨口一吐(念「土」不念「兔」),就是諾貝爾獎(和布克獎和龔固爾獎)的得獎及候選名單。有些人物我連沒聽過。真的是非常非常之博學。
不過看她的書,就忍不住疑惑她是只看了大師的名字 ,恐怕沒真看書。她是那種到花園裡摘花回家插瓶的人。花不是她種的,她怕也不知道這些花朵的名字,她只是有「插花」的才能,明白摘回來的花要插成「XX流」,因為「XX流」有名有號。而且「XX流」是有套路的,練好了套路,不成大師,至少也是達人。
事實上,就最近才發生類似的例子。是。我指的就是羽生結絃在「琦玉世錦賽」獲銀牌這件事。得金牌的陳三就是「套路」派。你很容易給「套路」派加分,因為他的技術就是「有眼能看有耳能聽」,明明白白的。但羽生結絃演出很大的一個部份是讓人「感覺」的。很多人提過看羽生節目會起雞皮疙瘩,甚至會落淚。這種感染力你怎麼打分?甚至感受到的人都不明白自己是被哪一段演出那一個動作觸動了。我們唯一知道的只是這個作品「不一樣」。要如何給「不一樣」定標準劃分等級?
我不想說這個作者沒有努力寫作,她寫成這樣,是根器問題。就像有色盲,有某些寫作者似乎無法辨識大師或名著中真正偉大的部份,學半天,學了文辭字句,學得很像,非常像。也就這樣了。
看這本書看的我超痛苦。已看十天,薄薄一百多頁仍未看完,當然書評稿也拖下了。我這幾年來,如這一類的「痛苦」經驗已經很少,早學會趨吉避凶......不過我的「趨吉避凶」之道恐怕也不準,我都是先上網去搜作者,再決定要不要接書評......答應這一本也是因為上網搜過,結果.....
出版社來催稿,只好努力閱讀,才讀三小時(讀了一頁半),肚子痛起來,像有一條大蛇在腹內翻滾,堵得我心口難過。於是去上廁所,拉出一肚子黑水,並不像有什內容,就只一「桶」(馬桶)黑水,如是三次。回想自己飲食,並沒吃什麼黑不啦機的東西,後來我就想,是這本書讓我肚子痛的,且還拉黑水。簡直就是抽象的拙劣化成了具象的黑水。
這本書好毒,可我還是得讀完它。
然後面對另一種痛苦:還得寫些讚美的話,騙別的人去讀,甚至購買。
© 本文版权归 tigerindrea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