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会佛系退场,金银错却不会
每当大家遇到审美分歧时,都会吐槽一句「有眼不识金镶玉」。或许是这句话在我国根深蒂固的原因,又或许是「金镶玉」的学名叫「金银错嵌宝石玉器」的原因,我们常常将我国的传世工艺「金银错」误会成「金镶玉」,着实让低调的「金银错」委屈。
所以今天,HELA 就为大家好好盘一下这个低调了几千年的稀有工艺 ——「金银错」。除了跟「金镶玉」的误会纠缠,历史悠久的它,其实还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佛系」退场。
工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金镶玉」主要是我们谈论「金银错」时,都会有一种「月迷津渡,雾失楼台」的模糊感,不仅是汉字定义下的博大精深,也是开篇所提与「金镶玉」的多年纠缠。
虽说两者无论从名字还是外形都有很大的相似处,但在被镶嵌物体的固定方法上,却有明显的根本区别。
「金镶玉」主要是以金银为载体,用爪齿镶嵌法或包边镶嵌法将玉固定在其表面。
金镶玉装饰品↓


而「金银错」主要是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
金银错装饰品↓


通俗地讲,「金镶玉」总是带着铺面而来的富贵皇家气息,而「金银错」却是一种低调的华丽,彰显更为细腻的贵族精致。
「错」即纹饰,广义而言,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是金银错。既要开槽精度准确,镶嵌平整,又要对丝无痕,且不能用任何粘贴剂,简洁精致的工艺背后,蕴藏的是匠人们万无一失的小心与精益求精的耐心。
去年因病逝世的现代艺术家马进贵老师,从艺50多年,为我国的金银错工艺奉献一生。从上世纪70年代接触金银错工艺到完成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金银错玉雕作品,他就花了近30年时间。

马老师的作品,器形独特别致,胎体薄如蝉翼,纹饰盎然若出,抚之却无痕。
「再过一百年,可能没人会记住我的名字,但一定还有人欣赏我的作品,这就足够了。」这门传统工艺的价值,或许正如马老师这句话,能继续被欣赏,被分享就是一种传承。




时代------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经过前面的粗浅介绍,想必大家已经能简单地分辨金银错工艺了。然而,抛开工艺的层面,HELA 还想和大家一起回溯一段「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的历史,重现青铜时代的最后一抹绚丽晚霞。
作为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金银错工艺最早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到了战国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开始广泛盛行,考古发现战国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百计。但是,对于我国的青铜时代来说,它还是出现得太晚了。随着经济发展,这门在青铜器上大放异彩的技艺,只能默默地凝视青铜时代的佛系退场。



自汉朝以后,由于冶铁工艺的提高,铁器开始普遍使用,致使金银错工艺日渐衰弱,但金银错并未就此成为历史,相反,在独具慧心的古代匠人的推动下,金银错工艺开始延伸到了其它工艺门类,并与不同的材质结合,例如铁器、木漆、陶器等。
从汉朝铁器的推广,到明清工艺的繁盛,金银错绽放于青铜时代的晚期,流转于漫长的历史岁月。





艺术------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金银错」是古代匠人们为我们留下的艺术源头,而之后的灵气流动与无限创造,离不开后辈们的不断努力。
或许没有古人们的精湛技艺,却多了一些新鲜元素与多维思考,现代的金银错作品,不是复刻,只是无尽的探索。
现代金银错作品


对艺术的传承,需要永怀敬畏的心,同时永保谦虚的姿态,时代会退场,艺术却不会,愿跨越千年的精美工艺,能持续被大家欣赏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