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粥
《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最爱说的一句粗口就是:“嘴里能淡出个鸟来!”当然这是因为他在山上做和尚时,三餐皆素,故而如此。其实素食哪里淡,人间最淡的食物我想应该是一碗粥。什么也不加的白粥。
母亲最爱煮白粥。我小时候吃了很多,物极必反,因此后来最恨吃白粥。
我家煮粥用的是大铁锅,掺一瓢水,武火煮沸。然后将洗净的白米入锅,用大勺搅拌,以免粘锅。煮粥的米要用当年的新米,味道才好。无奈新米偏贵,我们吃的多是陈米。好在有时母亲煮粥,都会放些新米。我不大吃出陈米的味道了。入生米后要等到水大开,再用文火慢熬,其间也要时不时用勺子去搅拌。待米粒开花时,便离一碗白粥不远了。
煮好的白粥很浓稠,盛到碗里,米香四溢。粥面有一层厚滑的汁,那是米脂。啜一口,甘香温厚。
当然不是所有的白粥都是这么稠,有些粥就极稀。用勺子入锅,要用力才能将沉底的米粒搅出。这种粥可以大口喝,可以发出呼呼的啜吸声,可以很轻松地咽下包子馒头。这是外面那些卖早点的煮的粥。
其实,四川人不习惯叫粥,都称为稀饭。这是对于一般的干饭而言。这稀饭里又分出了稀粥和稠粥,有些还要加食材。有名一点的比如像广州的皮蛋瘦肉粥,江浙一带的腊八粥等,不过这些都太腻,不算白粥。
我曾经在寺庙里吃到过很地道的绿豆粥。也是一口大锅,满满的全是粥。粥里加了许多绿豆,煮烂后粥色淡绿,闻之有豆香。喝一口,十分清爽,绿豆也软糯。其实寺庙里的斋食是很好吃的,里面的大师傅可以把豆腐豆干这些素食做出荤味,十分可口。不说这些,就这一碗绿豆粥便可以看出。鲁智深却吃不惯寺庙里的东西,看来他真不是当和尚的料。
如果就这么吃一碗白粥,自然没有多大意思,必须佐以咸菜!
以前家里吃粥时,母亲一般会从泡菜坛里夹几根酸豇豆,切成小段,放在碟子里。这种豇豆必须是当季的,泡制时间在四五天即可,要是时间太长,色泽暗淡,完全烂熟,而且味道也太咸。时间太短,豇豆生味又无法去掉。四五天刚好,豇豆翠绿,入口脆嫩,有淡淡的生味,很快变为一种清香。这种酸豇豆不咸。酸豇豆可以这样生吃,也可以加酱油,芝麻油,花椒油,吃起来又是另一种味道。
除了酸豇豆,还要腌制的萝卜、大头菜等,都是吃粥的好配菜。
我现在之所以讨厌吃白粥,一是因为吃的太多,胃口败了。另外就是白粥太烫。
吃粥不像吃干饭,怎么吃都行。吃粥要沿着碗边,用筷子一层一层刮着吃,这样才能避免烫嘴。吃粥一般都在早上,肚子饿得慌,哪里能这样慢条斯理地吃?结果总是烫着舌头。
我那时就想,以后长大一定不要煮白粥吃。
一次在乡下吃流水席,连吃了三天,麻辣鲜香全吃尽了。第四天早上起来,心里猛地想吃一碗白粥。于是赶紧让母亲烧水下米,等粥煮好后,盛到碗里,不顾烫不烫,吃上一口,竟然觉得神清气爽!
原来我最爱的还是这一碗白粥。
众味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