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感人生,是看清自己,是行动开始
《能力陷阱》—听樊登读书有感
1、行动在先,思考在后
小时候老师问学生,长大了想要做什么,大部分同学回答是要当科学家(受时代背景影响),结果,没有一个当上了科学家,估计当初回答的时候就不知道科学家是干嘛的。这本书告诉我们要行动在先,思考在后。
我想说,如果一个小孩很早就显现出了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朝这个方向发展没什么不对,但,大部分人是不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人,那么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慢慢找寻,向更优秀的人学习,甚至模仿,某些大企业也都是模仿,画画写字也是从模仿开始,不能只想不做,那只会停留在空想上。多少人如今还在迷茫,其实就是太闲了,只有行动才会拨开迷雾见彩虹🌈。
2、重新定义你的工作—能力陷阱
书中所讲并不能全部认同,特别是对于这两年流行说的匠人精神,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就和书中说的有矛盾之处。此处说的能力陷阱应该更适用于领导者。不过,对于一般人,如果要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是办法之一。
能力陷阱,讲的是人们习惯做自己擅长的事,因为擅长让我们会无视一些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事情,将自己禁锢住。比如一名CEO更应该走出去,而不是过多的参与到管理中,做一些有远见的事情。对于一名上进人士,除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也要主动的去学习“份外”的事情,“份外”的事情或者是有利于帮助更好完成份内事情,而不是仅局限于份内,如此进一步的去持续学习,吸纳新的东西。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我将自己定义为不是“势利之人”。传统文化告诉人们不要势利,正所谓势利小人。生活中,势利的大有人在,甚至不乏好友。这本书中不这么认为。
人以类聚,价值观差不多的更容易结为好友,书中说这可能是“懒惰原则”,统一的群体思维很难有突破性的进步,这也是有道理的,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不武断的决定,多听听别人说的,从不同意见上才能真正让我们去反思。可反过来说,所谓的三观一致,比如谈个恋爱说价值观要相符,谈起来才不累,才更好相处,也是在找捷径吗?在偷懒?
所有的看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认可这一面也应该要接受另一面,甚至多面,难道不是?
不禁要问,性格能改变吗?如果自己不善于建立人际关系网,是自己懒还是性格不合适?有的说别花费太多时间在无用的交际中,那怎么去识别哪些就是有用的交际呢?樊登老师举例说任泉很喜欢搞聚会,一个学表演的投资了很多科技公司,一个外行人,就是因为他善于交际,接触了各方面的人,让他投资很成功。这或许是一个成功案例,让一个持悲观态度的人来说,成功可能是少数,聚会带来的只是成功吗?是不是也必须建立在失去的东西之上?佛学还让我们清心寡欲,只有无我才是最高境界,才是快乐本源,像一个孩子般。
不知道是书中意思没领会还是瞎拿佛来说事。现实与虚无,像我这样不努力的人,估计就是懒惰,所以趋向于虚无,而虚无也应该不代表停滞不前。
4、真实性陷阱
做真实的自己,先要搞清楚自己。什么是做自己?现在的自己?过去的自己?
扪心自问,我一直不知道要做怎样的自己,也没有去求改变,越是不变就越怕改变。很多年前,我做过一场培训,很糗的一次记忆,稍加打扮的我在脖子上系了一条纱巾,却被开玩笑说是脖子上打了石膏,满堂的青年才俊,让我这知识平乏的人讲财务新政策,自卑心理让我不敢与他们对视,整场下来糟糕透顶,不知道语无伦次的说了什么,蒙在被子里责备老天爷向我开了个玩笑,殊不知是老天爷给了一次机会。是玩笑和还是机会,慧眼之人能识别,而我,过去快20年了才后知后觉。如今,困在两点一线中,满脑子想的是希望尽快退休,但愿拥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是不是相当的可怕😱。现实很骨感,这个骨感是自己给的啊,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啊……
·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想到哪写到哪,先带有自己观点的来听书,最后写到骨感的人生是完全没想到的,真是挫败感满满,不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想从内在改变自己基本不可能,一定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既然挫败了,就要行动!什么行动都好,不要只是想。
行动行动行动!
借用樊登读书中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