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是一种认知,而“行”不断地强化这种认知。当认知被强化,你的“行”又会不断改变。
从小来自父母,老师,善良的长辈的教育语言听了太多了。但也只是听了。
小时候我爸最喜欢讲道理,每次讲道理的时候,我都觉得老爸是为了我好,苦口婆心的,所以我就听着,头也点的像敲钟。
听的最多的就是围绕着“好好学习”这件事说一大堆,每日交代如三餐。
可是我的成绩依然该怎样就怎样,影响成绩好坏的完全不是父亲苦口婆心的道理。
挑其中父亲一大堆道理中一句话举例,父亲常说“你学的时候就好好学,玩的时候就好好玩”。我当然也知道其本意是想让我合理规划好我的事情,在什么时间就专注做什么事情。
但我听过去也就听过去了。这句话在耳边磨得都起老茧了,我依然雷打不动的没有任何变化。
话都懂,可是懂又能怎样?
我并没有好好地去拆解这句话,把这句话放在我的日常行为中,来改善自己。
如果我是放在行动里面了,那么我就会去分析:我“什么时候学”和“什么时候玩”,“学”的时候如何避免玩,玩的时候又如何避免玩过头。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我也会按照自己的思考那样进行,刚开始肯定很难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我每天检查自己的行为,写下原因写下解决办法,第二天继续督促自己,一天天更进步一点点。
这样,我才把懂得道理真正内化到自己的言行举止里面,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里面。当以后我再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着这个认知在指引我自己的行动。而我的行动又在不断改善我的认知。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课程里说到““所谓的认知就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建立一个高带宽的专线连接。你只要不断地重复,它就会从偶然一次连接开始,逐渐建立一种固定的连接,而且这种连接重复的次数越多,连接就越稳固。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练习的过程。”
在李笑来老师的课程中也不断强调要只字不差的阅读,然后记录自己每天的成长。
这就是在不断的强调把你所明白的道理内化到自己的的行为里面去。
所以道理明白了,还要去刻意练习,把道理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好过。否则就是“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