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后感
熟悉《We will rock you》的旋律,但却对皇后乐队没有毫无了解,甚至在约人看电影的时候,对方问了我一句,皇后乐队是哪国的?我竟然还要去百度才能确定这支乐队是英国的。刚又看了影评,原来《I want to break free》也是皇后乐队的,哈哈,神夏里莫娘伴随着这首歌的出场方式真是风骚。
输入和输出是学习的两个过程,但是输出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看过一些电影,但却很少去写影评,今天也是突然很丧,想做一点事情让自己不要想太多不要那么丧。
这是今年去影院看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流浪地球,本来内心总是计划着,只要是去影院看的电影都写篇影评。这部电影是同门极力推荐的,说是一部看完感觉很震撼的电影,清明节假期第二天上午在图书馆心血来潮搜了一下这部电影的评分,很高的分数,还分别获得了第九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音响奖、最佳剪辑奖)、第七十六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情电影)等,觉得评分这么高的电影一定不能错过,于是约了一位音乐系的同学去看了。
电影以男主角即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在1985年Live Aid演唱会的出场前的一刻开始,采用倒叙方式对男主角的一生进行讲述,男主原是伦敦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搬运工,热爱摇滚,机缘巧合加入了皇后乐队,并认识了一声所爱Mary,之后取得了小范围的成功,有经济公司邀约,录制唱片,大卖,全美巡演,更大的成功。而在这期间,影片也隐晦地提及到男主是一名同性恋者,最终与其一生所爱Mary分手,在我的观影印象中,男主和Mary的分手是其转折点,男主私生活混乱,挥霍无度,亲小人,为了四百万美元与互为一家人的乐队成员们分手选择单飞,然而单飞后的日子他并不好过,他身边的同性恋小人基本上隔断了他和外界亲近人物的联系,只是不断让他专心于新专辑的创作,用不断的酗酒和趴来掩饰男主的孤独,而也在这期间,男主慢慢发现由于自己的滥交而染上了艾滋。在男主最绝望的时刻,Mary出现了,告诉他关于Live aid 演唱会的消息,男主顿悟,开始远离小人,并找回了曾经的乐队成员,要求回归乐队,并参与Live aid 演唱会,在短时期的排练后,皇后乐队终于在演唱会上大方异彩,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横扫当时音乐会的一支乐队。
我在这部电影看到的是,更多的是,男主脱离自己的根,最后又重新找到自己的根的过程;另一条线是,男主在面对自己罹患艾滋病的情况下,选择的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选择与生命抗争,即使最终结果是陨灭,也要在天空中划过光芒。看完电影,觉得震撼的也就这一点吧!道理大家都懂,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所以我们对这一部分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