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改变,世界就会改变/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但其理论却与弗洛伊德完全相悖,他否定了创伤论,主张目的论,认为人们无法获得心灵自由来源于过去、人际关系及未来这三大束缚。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正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忠实追随者,他们运用苏格拉底的对话法成就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其理论精髓来源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更准备地讲就是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书中强调人们在面对 人生交友、工作和爱这三大主题过程中,只要自己改变,世界就会因此而改变。

01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
书中提出了“课题分离”的理论。也就是说任何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是谁的课题”,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可是,很多人都难以做到,这个问题在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比如当孩子不爱学习的时候,很多父母就会强迫孩子去学习,甚至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去恫吓孩子,这就是父母在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因此才会出现亲子关系的破裂。仔细想想,作为父母这么做是真的为孩子好吗,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虚荣心吧。

换个角度来说,你自己的所做所为也是你自己的课题,你会为自己的这些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其他人也无权干涉,其他人的任何评价和指责也是对你的课题的一种侵犯,其他人喜欢或讨厌你也是他们的课题。
如果你不停地追求别人的认可,一百个就会有一百种想法,一万个人就可能会有千万个价值观,你的这种追求总是会有失败的时候,所以你的心灵怎么可能获得自由?!所以你只要经营好自己的课题就好,而是否喜欢你则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权干涉,更无法干涉。
所以,能让你获得心灵自由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自我接纳,自己愿意为自己的课题承担责任,不论自己如何,全然地接纳自己,全然地享受当下,就能得到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02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归属感
作者认为,人的一切烦恼均来源于“人际关系”,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则是“共同体感觉”。

这种共同体绝不单单是指一个家庭、单位、朋友圈、国家,甚至扩展到了宇宙整体,甚至从生物到非生物,其范围无限大。当你把自己放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释然。
比如你在单位遇到了问题,感到郁闷苦恼,如果这种时候,你认为单位就是一切,你就会没有归属感,然后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中,比如家庭,严重的可能躲在家庭里面不愿出外,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相反,你如果你想到除了单位还有其他别的共同体,或是更大的共同体,你的想法就会有了转变。比如单位之外,你可能还有朋友圈子、参加的社会团体等等,这时你就会明白自己在单位所受的若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这个杯子,猛烈的风暴就会过去。
这时,你可以采取的办法就会很多,比如可以找朋友排解,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忘却烦恼,特别严重的情况,辞职也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解决之道。
所以,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是一个不二选择。
03 幸福来源于自己对他人的贡献
当然,接纳自己的同时,就意味着要能够接受别人的讨厌,这也是需要勇气的。阿德勒认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那么,怎么样才能感觉自己有价值呢?那就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对所属的群体有用。
对别人有用,不是说被别人评价为很好,而是主观上会感受到自己对他人能够做出贡献。比如尊重他人、对他人寄予关心、鼓励帮助他人等等。也就是说,幸福就是贡献感。
在服务他人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对他人做贡献并不是要舍弃自我而为他人效劳,不要牺牲自我。如果为了给他人做贡献,获得价值感,而采用了自我牺牲的方式,就是矫枉过正了。

当然这种贡献并不是我们狭义所认为的看得见的付出。在有些时候,这种贡献是以看不到的形式存在的。比如幼小的婴儿、年迈的父母,他们可能在实质上无法做什么,还需要你的照料陪伴,但是对于你而言,他们的存在就足以让你满足和喜悦了。
从课题分离,到在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再以贡献他人的心理获得幸福,做到这些,我们的自我意识一定会发生深刻的转变。
你改变了,就会发现世界也随之而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