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哥一个白眼值一个多亿!”

近日八大山人的《芙蓉芦雁》
在香港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春拍上
以HK$16,975,000成交

八大山人
不是8个人,而是1个人


他亦僧亦道、亦画亦诗
他用白眼看尽人间
却让齐白石
在九泉之下愿做其“走狗”

他就是
斗图界的鼻祖
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怪老头
朱耷


命运弄人
这个词简直就像是
为朱耷量身定做的

他本是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翩翩贵公子
咦,等等
朱耷,朱…
莫非他和朱元璋有点关系?
没错!
他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
是一枚妥妥的皇族贵胄哦


不同于我们影视剧里
看到的那些
胡作非为、不学无术的皇室子弟
朱耷打小就被人称为神童
八岁能吟诗,十一岁可画青绿山水
闲时还能悬腕写米芾小楷
(厉害了我耷哥)


明朝的《国典》规定
明宗室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作为“投胎的典范”
志向高远的朱耷
偏偏想用
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于是为了能参加科举考试
他放弃了爵位,以布衣身份应试
没想到这一考便高中秀才

然而就在他考中秀才的第二年
被命运狠狠摆了一道
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
也就是清朝顺治元年
满清入关,明朝灭亡
明朝皇帝朱由检在万岁山上自缢身亡
而朱耷也自此从尊贵的皇族后裔
沦为了隐姓埋名的前朝余孽




山河仍是旧山河
而家却不是那个家
本是扎扎实实的人生赢家
怎奈何国破家亡


朱耷十九时
家中90多口人皆成刀下亡魂
(事变之时,朱耷与母亲、弟弟
深居山中,才免于大难)
而他为了躲避清兵追捕
隐姓埋名,装聋作哑


23 岁悲戚无力的朱耷
落发为僧,法号传綮(qǐ )
也许从此遁入空门
内心也能得到释怀
但世界的不公
让朱耷实在是意难平


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六
正是一个男子最风华的年纪
但朱耷却整日蓬头垢面,动辄伶仃大醉
所幸的是每每酒醉,他便大笔挥毫
(为僧数载,禅宗思想对八大具有深刻影响
他的画作逐渐简洁、缥缈、流动、玄远)

一面是超尘出世的青灯古佛
一面是抑郁积聚的炼狱之火
在这数十年里
他的灵魂一直游走在这两极之间


许是老天也觉得玩笑开得太大
在稳操胜券的自信心的驱使下
清廷取消了对明宗室斩尽杀绝的政策
规定改名异姓隐伏者返归不究
当生存不再是一个问题时
颠沛流离三十多年的朱耷
终于回来了

他“发疯似的”撕碎了自己的僧袍
一把火把它烧成灰烬
然后步行二百里地
走回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南昌
至此世间多了一个非僧非道非儒
以“驴”为名,卖画为生的画师


陈鼎《八大山人传》
曾向我们描画出朱耷发疯的情状
“未几病颠,初则伏地呜咽
已而仰天大笑”
“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
一日之间,颠态百出。”


1684年,朱耷59岁了
已经还俗娶妻的他
对于过往的世事纷争
终于有所淡然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他自号八大山人
一直到八十岁去世
“四方四隅,皆我为大
而无大于我也”
这是放下之后顶天立地的感觉
是“如入无人之境”
悠闲洒脱的成熟



此后,他在绘画中妙悟禅机
又在不平时以“爱谁谁”的态度
画了一群以白眼相回的动物
俨然成了一个当时的表情包画家
▼


人生没有什么坎
是一个白眼过不去的
如果有就给他朱耷式白眼


一只半空孤鸟
一条水底孤鱼
一头山间野鹿
一双了无生趣的鹅
……
空白的画纸之上
它们每一个都在
肆无忌惮地翻着白眼
赤裸裸地展现着
朱耷脱俗之孤魂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他骨子里流淌着贵族的血液
即便做一山野老僧
即便疯过、醉过、癫狂过
但他依然不容许世界轻贱自己
即便是一条翻身无望的咸鱼
在他的画中,依旧可以给世界一个白眼
他就是——八大山人
朱耷
(ps:一个“白眼”能拍出1个多亿
也就只有我们八大了~)



成交价1130万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