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都挺好”骗了:我们越能充分地哀伤,就越不会得抑郁症
任何一种丧失都会带来哀伤,我们变得悲伤,情绪低落,想法消极偏激,甚至还有行为失控,这是面对丧失的正常反应。
它对于重建一个人的心理平衡,恢复自我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女士的丈夫因意外去世,丢下她和才三岁的孩子,这位女士表现得异常坚强,一个人操持葬礼,照顾孩子,没有人看到她悲痛失态的样子。葬礼之后她很快又投入到工作和照顾孩子的生活中,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坚强伟大的母亲。
多年之后这位女士因为情绪问题去做心理咨询,在咨询的过程中当年丈夫去世时被压抑的痛苦和悲伤才慢慢显现。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了重大的丧失之后,还能让自己一切如常,那么他很有可能是无意识地开启了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情感隔离等,隔绝了那些痛苦,让自己体会不到哀伤。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哀伤与抑郁》中提到,“我们面临重大丧失时,不可避免地会哀伤,我们越能充分地哀伤,就越不会得抑郁症。”
丧失会给人带来创伤,但也有可能不会。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有没有经历过充分的哀伤。

一味地追求坚强乐观或者通过让自己忙起来的方式去忘记痛苦,其实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丧失所带来的痛苦会掩盖在日常的生活之下,看起来“都挺好”。
但它却会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生理的上的慢性疼痛,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或者心理上的长期失眠,噩梦,情绪问题等。
所以,当你身边有人经历了丧失时,无论是亲人离世,还是失恋离婚,请不要对他说:“你要坚强”“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要着急给他各种建议,而是允许和接纳他的悲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孩子从小就开始体验着丧失,考试失败,转学,搬家,友谊破裂,弟弟妹妹的出生,犯错被父母责骂......大人眼里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孩子生命中或大或小的丧失。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悲伤哭泣,发脾气,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反而被训斥,压制,那么孩子的哀伤无处表达,情绪无从疏泄,只能被压抑。
而这种压抑,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而有些问题,直到成年后才会显现。
成年人的崩溃不是在某一瞬间发生的,而是未被处理的情绪不断累积所造成的失控。
所以,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安慰一个人的最好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没关系,你想哭就哭吧,我陪着你”。

面对一生如影随行的丧失,学会处理哀伤是我们必备的技能。
即使是在中国讳言死亡的传统文化里,也给哀伤的表达留了一席之地,比如古代的丁忧制度,各种丧葬仪式,清明、冬至有规律的祭扫,这些都是中国人表达哀伤的方式。
通过一定的仪式,我们才能面对丧失,接受丧失,从而达到分离和告别。
传统的清明、冬至的祭扫,也是我们与失去的亲人连接和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参加祭扫,或者也可以在心里怀念,甚至可以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和遗憾。
哀伤需要被看见,然后才有可能被疗愈。

ps:遭受丧失后,哀伤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超过6个月,就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帮助了。
@作者: Crystal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心理壹点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