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菜脯的香味啊
壹
天气微微凉了,案头的小黄菊被窗外的风吹的晃动起来
抬眼望去,是久违的春雨,沥沥淅淅的洒在营区
大伙急急忙忙的赶着
一声信息提示音,插入这场刚来的聒噪中
“你外婆做的饭还是这么香”
是妈妈发来的微信
欣喜的文字下面,是和外婆两人坐在饭桌前的合照
我饶有兴致地点开了细看
果不其然,一桌平淡朴实的农家菜里
有一碗永远都不会缺席的菜脯
贰
读书时的寒假,母亲每年都带着我跑遍街头巷尾,挑选称心的新衣、物色过年的礼品,大包小包的放在车后座上,带着我驶进川流不息的车流,驶入通往乡村外婆家的国道。
外婆是个爱忙活的人,嗓音特别大。在农田里忙活的时候,如果不经意抬眼望到熟悉的人经过,左邻右舍准能听到她的吆喝。她性格直爽,村里有着很多的老人,时不时带点自个种的农作物,去她家串串门。
一次平常的午后,还在昏睡的我接起外婆的电话:“外孙!起床了没啊?赶紧拉个小拖车到路口来啦”。茫茫然然的我穿好了衣服,拉着楼梯间的小拖车就往路口赶去。
远远的看到外婆在冬日的暖阳里,手上摩挲一个大胖萝卜,开心的样子隔着几间屋舍都能感受到。走到她身边一看,脚边放着一大尼龙袋的白萝卜,开心地跟我炫耀说是朋友种的,太多了吃不完分给她。
我把萝卜拉上车,问她不就一袋萝卜么,有啥好激动的。
她还是拿着刚刚那个,一路乐呵乐呵的笑。
叁
晚上一个人在楼上无聊的玩游戏,休息之余下楼喝水,隐约中听到天井里有窸窸窣窣的响声。推开大门,外婆伴着街边的路灯,坐在一个小马扎上,把胖萝卜放上树墩,手起刀落,麻麻利利地切成大片码在身旁的水盆里。
“您这是在干嘛?”,我拿起水盆里被切的安分的萝卜打量起来。她甩了甩手上的水,告诉我这是给母亲做菜脯。
切好了萝卜,用粗盐腌一晚上,拿出来晒上几天,就可以收起来做香喷喷的菜脯啦!外婆俱声俱色的描绘着她早已烂熟于心的步骤。
萝卜要切成多厚、要用多少的粗盐去腌、不要忘记装在水桶里用石头压好,这些都是这么多年做过来总结的经验。
我顿觉有趣,便拉过一张椅子在她旁边一起干起活来。在明亮的月色下,她跟我讲着母亲小时候被舅舅欺负的趣事。
母亲打小爱漂亮,被舅舅弄的乌头垢脸之后哭哭啼啼地跑来找外婆,蛮横的舅舅怕外公,一拿起棍棒他能吓到从二楼的阳台跳进人家的农田里。赶上吃饭的时间,把两个活祖宗拧过来饭桌吃饭,还拿着筷子比比划划,呵斥之后乖乖地就着菜脯吃下简单的一餐。那时候菜脯在匮乏的物质生活里,是难能可贵的点缀。
我听的入了神,转眼一看才发现,外婆在说话间已经把刚刚一大袋的萝卜,切好在水盆里摞了满满一堆,把刀插在树墩上,招呼着我撒上盐,倒进水桶里用石头压好,满心欢喜的期待着明天的太阳。
那天晚上,一门自家的手艺,就这样在谈笑中传承下来。
肆
第二天一大早,外婆赶着清晨的阳光照进乡野,踉踉跄跄地提着水桶,歪着身子一步步爬上四楼的天台。水桶与台阶磕碰声吵醒了我们,起身发现她正靠着楼梯的转角扶手休息,不好意思的对我疑惑的眼神致以歉意。
冬日的清早里,室内显得特别的寒冷,可推开天台的铁门,暖阳爬上了躯体,驱散了昏睡的疲倦。看到外婆上一趟拎上来的萝卜,在地上铺开,阳光在它们身上盖上一层温暖,舒舒服服地伸展着。
得意地把最后一桶萝卜倒出来,弯下年迈的双腿,一手撑在地上,另一只手扫开成堆的萝卜,在油纸袋上均匀的铺开。
即使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怀抱在这阳光里,干着简单的活,也显得那么的有朝气。
当然,并不是每一天都是如此这般风和日丽。
在晒萝卜的那一周,有突如其来的下雨。外婆在农田里就操着她的嗓门,朝着家里大喊,扶着她的草帽一路小跑赶回来。对这一切后知后觉的我,还在客厅盘着腿磕着瓜子,被她冲门而进的阵仗吓了一跳。
“赶紧跑上楼帮我收起来啦!”
反应过来后三步并作两步,大步地迈上天台,笨拙地抓起地上的油纸袋,把萝卜拖到室内。过没一会外婆也赶上来,看着在雨中忙碌的我干着急,絮絮叨叨地催我赶紧赶紧。
忙活完,外婆拿纸巾给我擦擦脸上的雨水,两个人回想起刚刚的匆忙,不由的笑起来。
伍
这一次,外婆用她忙活了一周的菜脯,就着白花花的五花肉,烹饪出香气四溢的菜脯焖肉。
开锅的时刻,母亲和舅舅都像孩童一般,围着锅拿着筷子,想第一个尝尝外婆的手艺。
菜脯的咸香扑鼻而来,五花肉也不显得肥腻,相得益彰下是他们最爱的美味。
朴实勤劳的外婆,正如在中国农村的一个个老人一般,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用属于她们自己的方式,连接起家族的每一代人,生生不息,绵延不止。
“酒香不怕巷子深”,于她来说这菜脯,是连接我们之间,最朴实的媒介了。有时候她的子孙们离得很远,远到平日节假只能打个电话嘘寒问暖,但有时候又离得很近,近到这菜脯的香气,能准确无误地飘进他们的家庭,回味起童稚的美好。
清明渐进,收起来了记忆的片段,依稀间仿佛闻到了远方飘来的香气。我想,此刻在外婆身旁的母亲,肯定也在享用属于我们家的香味吧。
“妈妈”,我在输入框里回复着,“给我寄一瓶外婆做的菜脯吧,我想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