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而明哲,明哲而痴心——读《中国古典文心》
(这本书是2016年读完的,当时立志21天读完这本书,仓促间只写了一篇简短的感想。前几天偶然被我翻了出来,今日,趁着难得的空闲,将其补完。)
本书是国学大师顾随在北京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典散文的课堂实录,由其学生叶嘉莹先生记录。本书以中国古典散文名篇为讲解对象,共分四卷:卷一论语,着重讲曾子;卷二文赋,主要讲解晋代陆机的文艺理论作品《文赋》;三为文选,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中选取了一些篇章进行解析;四文话,是对前三卷的总结。对我而言,这是一本值得逐字逐句认真揣摩的书,21天的时间,只能大致体会一下顾随老师对于古典文学、为人处世乃至国家、社会的态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市面上忽然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古代诗词歌赋点评,或者类似于谈孟子、说论语等经典代读书籍,鱼龙混杂。“国学”,似乎成了一种流行。其实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艺作品的朋友们,这本《中国古典文心》,应该是可称得上经典。其他类似的,就我自己的了解,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还有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算。另外,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是了解中华美学文化的必读经典(现在还记得当年看《美的历程》时候,内心深处的震撼,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
顾随先生是国学大师,在多所高校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也是周汝昌、叶嘉莹尊崇的终身导师。当年他报考北大国文系,校长阅卷时发现他中国文学水平出类拔萃,于是建议他修习西洋文学,所以,实际上顾先生是北大英文系毕业的。
顾先生极其推崇鲁迅,爱《水浒》,对《红楼梦》的评价并不高,尤其不喜“黛玉葬花”的颓唐和无所为。在《文心》中,也多次提到中国人自谦内敛、崇尚自我修炼,讲究高水准的道德规范,但却缺少实干精神,不懂得思变,甚至于本末倒置。古代文臣自裁于朝堂,乃是最让人看不起的做法,因为,人没死,还有无数的可能,人死了,就什么结果就没有了,只留下了“名声”而已。真到国难,作为比节操有用,可补救于万一;操守无济于事。记得《红楼梦》里贾宝玉也有这类观点(也就是曹公的想法了),所谓文死节,实际只是博得身后名,说穿了还是自私。明朝后期一些大臣,以死在朝堂为荣,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国,反而让皇帝无法自处。其实整部《文心》的思想走向,也可以粗略地归结于此。从这些观念,可以大致看出顾先生的政治倾向。确实,他的很多学生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对文艺作品、乃至世间的一切,顾先生有一个总的论说:美观、实用,得其中庸。当然,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美的,人世间的一切也都是实用的。关键,还是在人。
《文心》的内容很多,也很杂,思想的火花随处可见,每一篇都有值得回味的道理:
例如:君子向内多而向外少。内是品格修养,外是事业成功。然而向内太多是病,君子必要有向外的事业发展。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说,士在于修行。修是修习内外,行是表现,是实践。那么二者的关系呢?《论语.雍也》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实际上,知是第二步,首先需要的,是行。
例如,君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就是不耻下问。而更高的境界,是明明“能”,明明“多”,还不自知,还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能”,有很多“不足”。还在继续修行。
例如,君子犯而不校,我觉得可以配合孔子的另一句话来思考,就是:以直报怨。犯而不校不是老好人,也不是懦弱,更不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一切看得清楚,又有什么可生气的呢?不过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况且恼怒是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
例如,虽说君子“日三省吾身”,但越反省,越容易胆小,心怯,反之亦然。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的那句话,真正的英雄,是了解了生活的真谛之后,仍然热爱它。一方面要拷问自己,要学会见,另一方面,还是要有生活的勇气。
例如,学文、写作,要从有法之法到无法之法。这让我想到汪曾祺,其文字朴实无华而画面感极强,寓意弥深,让人回味无穷。其实早期汪老也写过华丽的意识流派作品,越到晚年,越是洗净铅华,看似随意流淌的文字,仔细品味,却是一字、一句都不多余,这大概就是“无法之法”吧。
当然,整部《文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好,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爱好,始不致上吊、跳井、自杀。人生在世,必然要为了什么。”如果什么都不为,那就是行尸走肉。
母亲非常喜欢叶嘉莹,很久之前就跟我提到叶先生坎坷的身世,她几乎自杀,但却因为对古诗词的爱好而最终选择留在人世。如今读到这段,我大概理解了“文心”这两个字。也许就是课堂上这么不经意的几句话,也许当年的女学生也是一听便罢,但事隔经年,这些留在心里的东西,就能救命。人生能有这样的一个老师,足以。
木心有句话,痴心而明哲,明哲而痴心。人生纷繁复杂,明哲让人免受世俗烦扰;而唯有痴心,痴心才能使人领略那来自四时万物的美和欢愉。所以,就用陆机《文赋》中那段非常喜爱的文字作结吧: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