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绿皮书,我想到了KFC
这部电影被同事推荐了很久,打定主意要看之前,尽可能地屏蔽了有关的所有信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我竟然做到了,不得不说,我最近泡豆瓣的时间的确少了。
不推荐大家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看到肯塔基州卖的肯德基吮指原味鸡不咽口水的人,我敬他是条汉子。
整个电影流畅地就像是在看托尼写的流水账,而且这笔流水账里还加了唐的美化。这两个人物是剧中的主角,这部剧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的是在黑人受歧视的时代里,一个黑人钢琴家聘请了一位有性别歧视的白人打手做司机,去美国当时歧视黑人最严重的南部进行巡演的故事。
节奏明快地就像是唐的演奏,时而欢快,时而明媚,时而激烈地跳跃着推进。
这样矫情的描写与电影里唐改写的托尼写给媳妇的家书一个风格,“爱上你是很简单的事。”诗一样的简单,诗一样的诗意。
按照电影最初的节奏,以为会是两个人代表白人黑人,是种族之间因为交往而融合,而彼此尊重的故事。
但当在雨中那场戏出现时,我才发现低估了导演的能量。在雨中行车的时候,托尼抱怨自己的生活才是黑人的生活,几代人挤在一起,每天要为温饱奔波,一路受了极大屈辱却一直隐忍的唐在这一刻爆发,他下了车,在雨中疾行,对托尼喊:我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甚至不是个男人……这种呐喊已经不是一个黑人对自己被歧视的呐喊,而是一个人不停地去探寻自己的内心,却找不到答案,你们看到的表象不是我,我想成为的那类人也不是我,我只能看到我差的那一面,可是我不知道我好在哪儿,我是谁?
无论什么时候,一抛出我是谁?这个主题就牛了。因为我们一辈子不是在寻找什么其他的任何东西,就是在寻找我是谁。
电影演到这里,我内心狂打鼓,感觉脑浆子都在随着鼓点冒泡,每当在面对这么复杂的问题,情绪达到高潮的时候……
我就会开始想人类亘古以来,比“我是谁”更重要的问题——吃点啥?
接着脑子里出现了一串的记录:一会儿电影演完了,我肯定是要吃肯德基的,但是我是点一份原味鸡再加一个汉堡,还是点两份原味鸡呢?嗯,这是个问题。
刚刚炸鸡到了,在吃炸鸡的时间里,看了一下豆瓣上的影评,有人说,电影里还表现出了其他隐形的歧视,比如对白人司机名字的歧视等。这个我倒是无感,倒觉得托尼那种痞痞的,看着别人念不对自己名字时的那一抹笑容很销魂。
最喜欢的片断是唐因为圣诞演出的那家餐厅不让他进餐厅就餐,而弃演,和托尼一起去周边的一家小的黑人聚会的小酒吧。唐因为穿着燕尾服,受到众人关注,在付钱的时候露了富。这段里最有意思的不只是托尼在这个小酒吧里露了一手,弹钢琴弹到手指头像在飞,还有托尼走出酒吧掏枪,吓走本来埋伏在车旁要打劫的小混混的那一手。这就叫术业有专攻,只有两个都同样优秀的人,心里才会有一条可以打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