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
查看话题 >从腾讯离职后,靠什么养活自己
原以为,离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找到新公司,新岗位,谈好offer,旧公司离职系统一提交,完事儿。
工作五年多,发现离职越来越难。
离职的难,不是不好找工作,而是你不好找到看得上的工作。
毕业那几年,有大公司履历和光环。
遇到领导不对付,项目找不到成就感,随便一投简历,像侃大山一样和面试官聊聊,就愉快地拿下offer。
这种顺利,一直让给我误以为,是因为我轻车熟路的谈判技巧,让我拿下这些工作机会。
但工作5年,职级和薪资越来越高。工作,却越来越不好找。
从原先只会关注跳槽涨薪,到开始思考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能不能带团队、是不是可以满足领导预期、行业和项目方向是否是自己一直愿意坚持的。
随着理解事物的能力变强,开始质疑自己沾沾自喜的面试技巧,说得再天花乱坠,包装再好看的履历和数据,最终骗不过自己内心。
甚至,发生了一件非常怪异的事情。
当五年后,职级变高,从普通的产品经理变成高级产品经理,坐在一家又一家的公司面试桌前,却发自内心的抗拒。

有一次在等面试官时,我突然想从座位上跳起来,拿起包就走掉。
不是因为我害怕面试,怯场。
正是因为我太擅长这件事情,内心也很清楚,只要稍稍认真一点儿,机会就可以聊下来。
真的,不是吹牛。
我曾经在工作三年左右的时候拿到一家顶级外企的高级产品经理offer,层层面试了7轮,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最后以高出同龄人职级、薪资和股票成功的拿下它。
但现在,拿下一个offer成就感已经无法满足我对于成长的诉求了。
坐在面试桌前,我能够猜到面试官会问的问题,也能瞬间想出来能让他眼前一亮的答案。
但是我就是不想说话,提不起兴致。恨不得在前台登记的时候,就放弃机会直接走掉。
你可能觉得我矫情,又没有人逼你,不想面试就别投简历啊。
问题就在这里。
产品经理,我做了五年多。
想要放下这个行业的积累和光环,说实在的,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我之所以这么拧巴地既不想面试却还要看机会。
根本原因,是放不下高级产品经理这个title,放不下这几年所谓的行业积累。

你可以认为这就是虚荣吧,毕竟,在大企业里待着,优越感是绝对有的。
在福利和社会关注面前,久而久之人就会把所有拥有的东西当成理所当然,自己懒得去做判断和争取。
我作为校招刚入行的时候,和一个同事聊天,问他为什么选择做产品经理。
他回答:因为只有这个岗位的名字后面是经理,而不是专员,听着特气派,回去给家里人说也有面子。
说实话,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我内心是有这份虚荣心的。
当你还是个初级产品经理,你想尽快变成产品经理,不再只是跟进需求,打打杂做做传话筒和小跑腿儿。
当你变成产品经理,独自cover一个小feature的时候,你开始希望可以变成高级产品经理,能负责一整个产品功能,按自己想法来实现需求,给用户创造价值。
当你变成高级产品经理,你会发现实现了当时希望愿望,你变成一个端的负责人,项目汇报大会上有你的名字——但你还是一个follower,不是决策者。
从业这几年,我看到了互联网er身上的闪光点。
敏捷、快速、打破界限、创造可能、连接一切。
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慢慢看到一些其他面。
- 不做准备、无休无止的讨论会。
- 无限美化粉饰,只为了汇报好看的PPT。
- 对传统行业、商业规律缺乏敬畏。
- 初心曾经是用户至上,现在却成了KPI和年终奖至上。
听过一个段子,某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子弟校,两小儿一起拼爹。
一个说:我爸是p7
一个说:我爸是p9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变成了职位高低,名头大小。好像是GM、是总监就是高人一等,讲出来的话就一定都对,给出来的方向就必须遵守。
如果只是一般员工,你就是需要乖乖地做一个follower,因为你缺乏经验,不够资深。

在很多公司,定义你的除了职级以外,还有绩效。用绩效去反应你是否积极产出,是否是优秀员工。
但不幸的是。
就在去年,我人生中第一次拿到2星考评。
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一个优等生突然被宣布某次考试不及格一样。不是别人看待我的眼光问题,是我自己内心发生了深刻的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不然,为什么会被给到这个绩效。
大家经常在聊,促使你改变的很有可能是一个不经意的契机。
它可能来源于外部的变化、你的一个想法、别人的一句话。
对我来说,真的把我推了一把,把我从自我催眠中叫醒的。
就是这次绩效考评。
老板给你一个不好的绩效,可以有千万个理由,只要他想给你,你就是不行。就像老板想给你一个好的绩效,他也有无数个理由。
但,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我可以乖乖地做一个听话的follower,这样可以给我带来名誉和物质的成就。
但是是无法让我内心认同、接纳自己。
那一刻突然想明白,我不想再被任何人定义和选择。
我不想再装睡了,迫切想做回自己。
很多人其实都困惑过,产品经理离开了互联网公司能做什么。
问出这样问题的人,你是把产品经理当成一种生存技巧、思维模式,还是只是一个谋生赚钱的工具?
在晋升答辩会上,我在PPT的最有一页放了一段大字。
“也许产品经理未来会失业,但是产品思维永远不会。”
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分析,找到用户痛点,提供针对性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的产品思维,它普遍存在各行各业。
产品思维可以用来去写一个故事、可以用来去经营一家餐厅,也可以像我一样,把它平行迁移到保险行业,做客户的保险经纪人,家庭风险顾问。
多年积累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你在一个新的领域和行业快速成长,用户研究习惯能够让你轻松地完成各种画像的客户沟通。
我一直认为。
如果一个工种能创造的价值只是停留在眼前能给你带来的名头和收入,但是脱离了它你无法生存,那这样的价值是短浅的。
相反的。
如果一个工种带给你的是一种可以迁移的思维能力,无论是否继续在这个行业,你依然不会被饿死,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这几年,我一直不断在尝试探索各种事情,发现产品思维是可以贯穿到各个行业的思维武器。
在这里也可以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你:
23岁在国贸开过一家餐馆 24岁跨界进入一线互联网公司做管培 25岁出过小说 26岁买房 26岁做业余做知识付费净赚20万 26岁进修金融硕士 27岁1个月学会开车 27岁2周学会游泳 27岁学会健身,练出腹肌和线条 27岁给自己和家人配置了全套保险 28岁考下美国运动协会私人教练证书 28岁辞高薪工作,转行做保险经纪人 28岁从0运营保险科普帐号,番茄保
保险,和这个行业其实很有缘份。
老妈在我七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国内当时最大的保险公司做代理人,那时候经常跟着老妈去保险公司听培训、做笔记。
但老妈并不认可这个行业,听她说到最多的话是,这些宣传就是忽悠人,她自己都不认可,怎么可能做得好呢。加上比较有底线不会忽悠人,所以没做多久就退出了。
一直到二十六岁我在北京买房之前,我们全家一直在裸奔,没有一份商业保险。
真的触发我去研究商业保险是在,我背上了200万的贷款之后。
我突然觉得很后怕,如果真的发生什么事情,这个贷款谁来还?他们还得起吗?
于是那一年我一方面进修了金融硕士,学习保险知识,发现其实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保险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用的好,可以帮你转嫁风险,出现问题能有钱兜底,用的不好,可能花了一堆冤枉钱,买了一堆关键时刻根本就指望不上的产品。最后,只能无奈地吐槽,保险都是骗人的。
我很需要一份保险。但是怎么买?去哪买?听谁的?我很迷惑。
自己研究学习,对保险有一定认知,知道每种险种是解决什么问题,一个人的风险不可能用一个险种解决之后,我约了两家公司的代理人,一家平安,一家友邦,都是国内名气响当当的。
我理想中的对话,就像去医院看病那样,至少你要听完我的现状,我的打算,我的恐惧和需求。
但是没有,平安的那位听到我是在互联网公司的高薪收入者,直接给我甩了张平安福的计划书,重疾险和一份终身寿险绑定,重疾没有多次赔付,重疾赔付过后寿险不再赔付,价格还死贵。
当我问到,为什么重症只能赔付一次,他回答说。
“一般人得一次癌症就活了不久了,重症多次赔付根本用不上,有轻症多次赔付就够了。”
因为有多年医疗行业产品经理从业经验,我觉得哪里不太对劲,重症除了癌症还有其他疾病,而且现在癌症五年期生存率也在提高,很多癌症并不致命,比如甲状腺癌,只要救治及时,做好恢复,也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至于轻症,绝大度数公司的产品都是多次赔付的。
所以我pass了平安,约了大陆友邦的代理人,和平安的代理相比,友邦的代理人给人的感觉要好一些,没有那么push,会时不时讲讲公司荣誉感,我原本以为找对人了,差不多就定这家吧,但当我让她给我出方案时,她第一时间给我推荐了高端医疗。
什么是高端医疗?
每年上万块的保费,不生病的话钱就就完全花掉了,第二年继续交钱!对于当时刚买了房,还欠了一屁股债的我,难道不应该更关注发生身故、疾病收入中断风险吗?

难道就没有一个可以符合我的需求,我的健康和财务状况,针对性站在我的角度给我出方案的人么?
后来,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我结识了一位保险经纪人,也跟着她一起去他们公司听过培训。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家公司佛性地太不像话,一点都不像是个保险公司,没有洗脑的跳舞做操,没有鸡血的kpi,没有像生产机器流水线地复制销售技巧。
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选择做经纪人。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份保障,但比起产品,大家更需要一个专业的家庭风险顾问。
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推荐真正适合他们的产品,而不是一锤子买卖,买一份保险了事。
而后来的从业经历也向我证明了这一点,从业这么长时间,遇到很多代理人来咨询。
有些也感觉到了公司文化氛围无法成长,自己保险知识学习地稀里糊涂但要变了法的说服客户买产品,也遇到过一些得了病,来咨询我们应该买哪款保险的代理人,当然也有一些不坚持底线,误导客户用全残标准去申请重疾理赔的代理人。
保险在这个时代是个刚需,但是保险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从业者素质的提升,一个行业的好口碑是每个个体的缩影和写照。
选择做保险经纪人,是因为我也曾困惑过,想买保险但是不知道该找谁。我特别理解那种害怕被坑但是又迫切需要保障的心情。
我的公众号名字叫番茄保。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因为希望可以像番茄一样,用小小的力量,传播大大的光热。
小的时候,老人经常会说。
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一遛就知道了。
如今,在大企业历练了这么多年,到底是不是一匹千里马,只能用事实来检验了。
虽然对保险行业的学习和接触几年前就开始了。
但当我真的下定决心从鹅厂离职,放下自己在互联网行业的积累,从零开始做保险经纪人的时候。
朋友还是忍不住问我:
想好了?从一艘航母上跳下来,爬上一条小木船,你不害怕吗?

当然怕,有房贷、有父母、有自己的生活要兼顾。
但是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强大。
今年正月初五,我冷启动了保险科普公众号: 番茄保。
用日更的速度,把长期的积累以文章的形式分享出来,在全网铺开做保险科普。
正月初七,各个平台和渠道的客户陆续找了过来。入职不到半个月,我就不为房贷和收入问题发愁了。
最关键的是,这个过程让我越来越坚定自己的选择。
这些年我有一个感悟,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这个时代,只要你肯努力、下功夫,有目标,机会是绝对有的。
但最关键的是,先搞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再以终为始,倒推方法和工具。
总之,一切经历都不会白费。
过去你所遇到的事情、遇到的人,都塑造了现在的你自己。
我也曾经迷茫、自我怀疑过、想尝试又不敢迈出脚步过。
请相信。
最终能定义你的,一定是能力和欲望综合起来的那个真实的你。
对一家公司的不舍。
是从收拾工位那一刻开始的。
这一路走下来,到分别的时候,你会发现,骄傲带不走、成就带不走、title带不走、折叠床带不走、爱玛哥带不走、显示器也带不走......

对一个行业的不舍。
是从卸下所有职位、title、名片和骄傲那一刻开始的。
卸下这一切的瞬间,你不再是高级产品经理、不在是部门成员、不在是项目负责人。
这些都不能定义你。
你终于成为了你自己。
离开过很多家公司,但这次的感觉不一样。
和鹅厂分别,就像和初恋分手。
依然爱你,只是很遗憾,不能再在一起了。
感谢相遇,愿我们彼此都变得更好。
鹅厂,再见了。

作者Kris,R&F创始成员,资深保险经纪人,金融硕士,签约作者,终身学习者。vx:shuwen-18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番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