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道歉 我保留原谅的权利

推荐歌曲:我的小学by幼稚园杀手
写在前面——我真的是懒癌晚期了,想写这个主题是在去年看到一篇关于校园暴力的报告,结果一直拖,拖过了9月的大数据报告,也没赶上10月的悲伤逆流成河的热度,如果不是随机播放又听到这首歌,这篇关于校园暴力的文章估计该引产了。
我想,还是需要提前明确一下,我认为的校园暴力,包括任何形式的,具有针对性的,不友善的行为。
如果我不是懒癌晚期,本来可以蹭一下悲伤逆流成河的热度。毕竟在我小时候,看疼痛小说是一个流行。不过知道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想看的欲望。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小说本身根本不是在讲校园暴力,而据我所知,电影找到校园暴力这个切入点,好像有点用力过猛了。到现在我也没看这部电影,所以我没有立场去讨论这部电影的立意。既然热度蹭不了了,那还是写写我看到校园暴力,首先想到的一部动漫吧—「声之形」
西宫硝子,一个有着听觉障碍的少女。因为自己听不到,总觉得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最常说的是「对不起」,为了和同学们正常的交流,戴着助听器,努力地说话。但她的同学们却认为她努力说话的样子很滑稽,从一开始语言上的不怀好意,到行为上的攻击,拿下她的助听器扔出窗外,把她用来交流的笔记本扔进水池,最后升级为肢体上的群体性霸凌,这场暴力里有施暴者也有围观者。

石田将也,一个淘气好动好面子爱出风头的普通的小男生,有着那个年纪特有的讨人厌的自尊和自以为是。我不敢说他本性向恶,但他不善良。当西宫小心翼翼地比划着手语说,我们是朋友,而石田却说着恶心死了,抓了一把土挥在了西宫脸上。

霸凌从此刻开始,孤立,语言欺侮,行为攻击,最终升级为肢体霸凌。最后,这场暴力逼走了西宫。然后曾经围观或是参与霸凌的人,转向石田,指责他,是他欺负了西宫,逼走了她。于是,曾经石田对西宫做的那些事发生在了他身上。曾经的帮凶变成了新的霸凌者,曾经的围观者还在旁边窃窃私语。没有人觉得他们错了,他们认为这是在伸张正义,却不知道他们已经变成了下一个石田。
这世界从来不缺少自以为是的正义使者
植野直花,从见到西宫的第一面起就讨厌她。直到最后,她还是振振有词的说都是西宫的错,如果她不出现就好了。你看,霸凌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甚至可以把自己说成受害者,然后理所当然的撇清自己犯过的错。

最后,当然是十分积极阳光向上的大结局。女主角喜欢上了向她道歉并为她受伤的男主角,原谅了曾经霸凌过她现在又向她示好的那些人。
简单来说,「声之形」的剧情是男主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用校园暴力逼走了女主,随后自己又变成了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然后因为多年被暴力的经历开始对女主心存愧意,向女主道歉承认错误,最后女主原谅男主以及当初一起施暴或者围观的一众人,并且成为了朋友,圆圆满满甜甜蜜蜜皆大欢喜。
关于这个故事,我只想说,霸凌就是霸凌,道过歉的霸凌还是霸凌
「声之形」大概是一年前看的,当时看完就总觉得这部动漫想表达的主题奇奇怪怪的。先不说女主因为无法选择的缺陷对所有人都心存歉意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是不是应该。但是只要施暴者心存愧意勇于道歉,就该理所当然的被原谅?不管看多少遍,我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故事走向。当然,我本就不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也无法感同身受,我只是无法说服自己这样轻易的原谅一个施暴者。这样的原谅对施暴者来说来的太容易了,仿佛当初他施加给受害者的伤害都可以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而受害者承受的那些委屈和伤害也都变得不值一提了。
霸凌就是霸凌,道过歉的霸凌还是霸凌。是谁说,你道歉,你忏悔,你就值得被原谅呢?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霸凌一旦开始那就是施暴者的错,所以施暴者必须道歉,而受害者应该保留原谅的权利,不是每一声对不起都值得一句没关系。
像这种的,我也无法原谅。

关于那份官方大数据报告,并不能说明校园暴力真的在减少
前面提到的那份报告是这样的,2018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校园暴力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1000多件,2016年、2017年分别同比下降16.51%和13.37%。看完这组数据我其实有点疑惑,这真的能说明校园暴力减少了吗?且不说有多少校园暴力根本就没有走到立案哪一步,我以为的校园暴力根本不单指是肢体攻击,孤立、谣言、语言、肢体攻击,任何的具有针对性的行为,都是校园暴力。施暴者不分年纪,不分性别,也不分身份。甚至,有很多的校园暴力,老师就是发起者,就像「我的小学」写的那样,也可能是旁观者,校方的放任和不作为都是一种旁观行为,而这样的旁观同样参与了校园暴力。一般的旁观者很难有人有立场去指责,但是学校和老师有着特定的社会责任,不应该在校园暴力里成为旁观者甚至施暴者。
最后,关于那些不计其数的旁观者们。一场暴力行为总有这样三个角色,施暴者,受虐者以及旁观者。前两者不用说,旁观者同样是暴力行为的参与者。我没有什么立场去指责一个旁观者,但是旁观者们,你应该承认,旁观者的冷眼围观和窃窃私语也是暴力行为的一种,或许是害怕,或许是好玩,又或许是漠不关心,但是旁观者的不作为的确助长的施暴者暴虐的因子。在生活中,你我都曾是某件暴力事件的旁观者,你可以回避,可以不作为,但你应该承认自己的懦弱和冷漠。
最后的最后,愿这个社会少一些暴力,网络上少一些喷子,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世界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