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的日子(17):可持续金融与环保
这几年,西方人忽然如梦初醒:“环境怎么这么恶劣了?我们赶紧保护环境!” 在经济、社会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因为从和环境二元对立一定要征服大自然到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转变,而想要变得更环保,是大势所趋。
在怂恿大家要更环保的人当中,有两类人。第一类是环保卫士,劝说大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比如他们提出的3R(Reduce, Reuse, Recycle)就呼吁大家首先要做的是Reduce即减少消费,最后不得已再Recycle回收(因为回收利用率真的很低)。环保卫士们还常常劝说大家不要买房、自给自足、不要上班。可是,如果大家真的都不消费不买房不上班了,资本主义要咋整啊!于是有了第二类人,比如各种打着环保旗号的商家,近年大热的气候变化经济学也算这一类。第二类人群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或者是蹭热点赚钱的。在“环保”这件事上的态度是“糟了,资本主义要完了,我们赶紧来做点什么救救资本主义”。今天来聊一聊属于第二类的欧美新宠“可持续金融/投资”(sustainable finance/investment)。
可持续金融目前常见于基金公司中。这些基金公司通常有几支可持续基金,里面只持在environment, social 和governance上表现优良的公司。所以他们又被称为ESG investment。那么,这些指标是怎么定的呢?通常是他们自己内部决定一系列衡量指标,达到一定指标的公司才能被纳入portfolio。这是不是听起来和当年美国次贷危机时候的债券评级特别像?既然是有指标的,那就可以冲指标呀!更何况这种ESG活动效果也一时半会儿看不到,分析师只能看公司投入多少钱。于是有钱的大公司就开始疯狂砸钱做一些能刷指标但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一边生产塑料一边种树)。这种行为被称为”green wash”, 我给起个中文名“洗绿”。因为洗绿行为,2018年日用品中最sustainable的公司竟然是联合利华。你没看错,就是那个之前产品里巨多塑料微珠(microbeads)、产品基本上都是塑料包装的消费品大鳄联合利华。
可持续金融归根结底是一个基于环保和社会问题的概念产品。一个金融产品的价值是什么?这个取决于有没有需求,也就是有没有下一个韭菜愿意接盘。基本面(fundamentals)几乎是没用的。正统经济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争执的点在于“人究竟是不是完全理性的”。一个人究竟具体有多理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自古以来人为了生存会适应环境,这其中也包括适应社会规则。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基本面是一套经济和金融自创的游戏规则。比如“前天脱欧投票又崩了会导致英镑下跌会导致以英国市场为主的公司股价下跌”这种看似自然规律的事情,其实只是因为大家都接纳这套规则然后一起配合着玩而已。经济学家说的“有效市场”就是大家都遵守了这套游戏规则。毫无价值却能被金融市场捧成高价的产品比比皆是,比如次贷危机时候的垃圾债券。当时这些还不起房贷的人的贷款被打包在了一起,然后被评级机构评了A或A+级之后,理所应当地被推入市场。对金融机构来说,只要能找到接盘侠,就是有价值的!只是最后因为击鼓传花玩不下去了,泡沫破了。不过这次金融业学聪明了。他们现在还是会去考察一下持有公司环保程度。但我认为这属于风险管理,这么做是怕之后对方公司出了什么事股价暴跌(比如BP石油泄漏),啪啪打脸太快。
如果真正想环保,所要做的是解决根本问题,改变社会制度,而不是号称自己可以通过持有对方的股票,让对方公司做一些迎合消费市场趋势的改变。可持续金融是披着羊皮的狼,逻辑就是:根据一些自创的指标,选取一些环保的公司。然后再去说服大家去这些公司消费,这样这些公司利润就能提高股价就能上涨,他们的基金回报率也能水涨船高。基于以上几点,可持续金融站稳脚跟用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迎合市场大势打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牌
第二步,形成自己的游戏规则,即一套看似是因果关系的“自然规律”。
第三步,风险管理,让这些被选/持有的公司不要打脸太快。
第四步,派人出去游说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金融是解决环保问题最好的方式。
游说的人通常是可持续金融基金的老大们,坐着头等舱,去世界各地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峰会演讲。游说对象通常有两类。第一类听众是投资人,要说服他们市场对环保这个概念的需求是很大的,消费者是会傻傻地去那些他们筛选持有的环保公司消费的。第二类听众是普罗大众,目的是说服大家环保的重要性。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技巧,不能把大家说服到不消费了,所以需要给大家洗脑金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常见措辞有:“在资本的世界,只有资本和市场能解决问题。我们有钱,可以影响公司的行为。”
在资本的世界,确实只能用资本和市场解决问题。这乍一听挺有逻辑。一边生产塑料一边种树总比只生产塑料好吧?但这是资本主义框架下的逻辑。环境的问题很大程度是资本主义造成的,本质是需要反思资本主义,而不是继续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来解决问题。如果要环保,需要的是去当地菜场买菜且知足常乐,而不是去需要跋山涉水运菜的大超市和制造欲望的商家消费。
我有时候觉得温州炒房炒大蒜那批人真是民间经济金融学家,自学成才摸清资本市场机制。比如当年炒绿豆的步骤:
第一步,摸准大众爱养生的心态
第二步,低价买入绿豆
第三步,找专家说绿豆抗癌,增加市场需求
第四步,高价抛售
只可惜,手法太粗劣,没能迎合市场思想发展的根本大趋势,又没有大资本家们撑腰,没玩几轮击鼓传花泡沫就破了。
在中国环保意识增强的时候,可持续金融一定会趁虚而入。我们要认清的是,欧美政客和金融业说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金融是打着环保概念的金融产品,本质还是赚钱和拯救资本主义。若要环保和拯救地球,reduce, reuse, re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