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3听三国(第四十一讲)
1、关于诸葛亮去世前开会做出让魏延断后的决定,历史上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第二种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东先生等人的说法,说诸葛亮就没有下这个命令,这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但是这个说法虽没有证据。第三种说法是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中的解释,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歧。第三种说法的证据在《三国志·魏延传》。《魏延传》中记载到,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但是诸葛亮不同意,最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胆小怕事、胆怯,魏延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浑身的本事,一肚子的主意,碰上一个胆小怕事的,不能一展才华,一显身手,忿忿不平。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又一次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也说明了二人在军事路线上有一定的分歧。
“子午谷奇谋”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武功;第三条路叫斜谷,终点在陈仓。魏延建议诸葛亮给自己一万人马,当中五千精兵,剩下五千人运粮食。他带着这支人马,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长安。曹操的女婿夏侯楙驻守长安,夏侯楙是纨绔子弟,打仗不行,如果夏侯楙发现军队从天而降,肯定吓得弃城而逃,这样一来就可拿下长安,诸葛亮就可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两军会合,咸阳以西都能拿下。“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桃战性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没有区别,全都危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能制胜。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口口声声要北伐,然而魏延提出的这个“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最终却没有采纳。
2、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什么没能实现?原因有:(1)曹魏非速亡之国。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曹魏现在的国君不是昏君,将帅都是人才,没那么容易就被消灭。(2)益州非进取之地。益州易守难攻。益州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以刘备到了益州后,守成可以,但出击困难,军队都不容易进出。(3)诸葛非将略之才。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军事才能当中,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此外,《晋书·宣帝传》中提到诸葛亮,说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机遇,他的谋略很多,但是没有决断,他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不知道随机应变,等于说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3、易中天先生分析认为,诸葛亮内心其实已经知道对于北伐取得胜利的胜算并不大,但他有不得不出兵北伐的原因:(1)安内必先攘外。诸葛亮之忧,忧在萧墙之内。在这样的清况下,他只有采取对内依法治国,对外发动战争的政策。战争对于转移注意力,加强凝聚力,镇压反对派都是很有利的(2)小国更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是最弱小的,一个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强。《华阳国志》里提过“以弱为强,犹可自保”,而且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里直接把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锁定为四个字——以攻为守。(3)理想必须坚持。诸葛亮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只要有一丁点机会,都会抓住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ps:《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4、易中天先生分析认为,魏延是个坚定不移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而且诸葛亮很了解魏延这个人,魏延自命不凡,自视很高,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一直觉得不得志,但碍于诸葛亮威望太高,魏延没有办法。现在诸葛亮去世了,杨仪、姜维、费祎这些人谁也镇不住魏延。所以诸葛亮的遗命说的很清楚,“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没有说魏延如果不听命令,就杀了他。因为诸葛亮心里很清楚,魏延绝不是反贼,只是没办法而己,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赶快把大军撤回成都,把蜀汉政权保卫起来。因此,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保卫蜀汉政权,才有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遗言。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126篇内容 · 40.3万次浏览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30篇内容 · 1.2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70篇内容 · 13.9万次浏览
- 你镜头下的夏日终曲28篇内容 · 1.1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164篇内容 · 111.6万次浏览
- 我的快乐初秋观鸟记31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
- 贫穷是一生的潮湿新14篇内容 · 6883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52.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