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寻狸——《蒙新河狸》拍摄手记
拍过那么些野生动物里,蒙新河狸是最让人头疼的一个(我和摄影师吴元奇合作,仅上海科技馆出品的就有《黑颈鹤》、《海南坡鹿》和《蒙新河狸》,还有几种野生动物因为尚未播出暂时保密)。成片效果离预期较远,只能算差强人意,但是过程之中,和摄制组各位战友一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又得到新疆的纪录片同行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无私帮助,能有现在的成果,又自觉非常幸运。挑些有趣的部分拍摄手记,以志纪念。
塔克什肯和布尔根
塔克什肯,是中蒙边境一个小镇,属新疆阿勒泰青河县。布尔根,是流经塔克什肯的一条小河,源于蒙古,流入乌伦古河。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就在塔克什肯镇里。
从乌鲁木齐出发,把天山抛在身后,穿越准噶尔盆地,来到阿尔泰山脚下,500多公里的路,开车八小时。青河县城就位于群山环包的山谷里,因为塔克什肯是中蒙边境口岸,必须先到县上办边防证。从青河到塔克什肯还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一年前调研阶段,主持布尔根保护区工作的还是初红军老师,中国研究河狸数一数二的专家,非常荣幸,邀请到他担任本片的科学顾问。正式开拍时,初老师调任卡拉麦里保护区,继任的是一位慈祥的哈萨克族老爷爷——马尔哈别克局长。
马局长,大个子,园脸盘,本来眼睛就很大,戴着一副圆框老花镜,通过凸透镜片,眼睛显得更大了。这忽闪忽闪大眼睛,就像卡通片里走出来的老爷爷。马老爷子非常热情,每次见到我们都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拥抱行礼。在马局长的支持下,得以立刻着手拍摄。

我们要在保护区里挑选一个可以拍摄的河狸巢,马局长派了一名护林员当向导,是位哈族小伙子,名叫恰克尔。恰克尔的全名很“可爱”,恰克尔·卡瓦伊,哈哈。虽然汉语说得不很顺溜,有时重复几遍我们才能明白,但是不妨碍他的健谈。可能他马上要当干部了,需要练习汉语,遇见我们,终于有了演练的机会。
布尔根河是乌伦古河的支流。整个乌伦古河流域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大多是荒漠戈壁。因为河流的存在形成了绿洲。河流两岸几百米内,是树林和草地,再往外就是荒漠,泾渭分明。两岸都有公路,北岸是省道320,与县城和外界相通。而南岸是一条乡道,沿途有一些乡村,是很多护林员的家。

恰克尔带我们几乎走遍了整片保护区,边走边介绍,哪位护林员负责这块区域,听名字都是哈族,达吾坎、托哈、阿依木拉提等等,恰克尔是他们的小组长。有时路上偶遇护林员,非常好客,会请到家里喝奶茶。
牧民的家里陈设很简单,有的还没有通上电,门前装着太阳能,一家人坐在炕上,围在桌前喝奶茶。先倒茶,再加奶,家里的老爷爷还要往奶茶里加各种凝固的油脂,黄色的是牛油,白色的是羊油。我都试了一下,牛油味道熟悉一点,羊油的味道……还是免了。最后,我给自己添茶,但是不加茶只喝奶,因为这牛奶的味道还是很香浓的。
河狸的巢依河而建,须下车步行。恰克尔带着我们往河边的草地里走。这里常见铁丝网和木栅栏,有的是牧民围的牧场,有的则是保护区的边界线,河谷内就是保护区的核心区。在蜿蜒的河道和茂密的树丛里穿行,再加上围墙和栅栏的分隔,如果不是恰克尔带路,我们早就在里面迷路了。




暗夜里的精灵
我们挑了两个位置理想的巢,容易带着设备靠近,离镇子又不算太远。河狸几乎只在夜里出没,肯定要通宵拍摄。
河狸胆子很小,不知是否容易接近。新疆电视台石峰导演拍过蒙新河狸的纪录片,行前特地向他请教,得到了有用的经验:河狸的确胆小,但是如果离巢保持一定距离,不发出响声,哪怕打上灯,只要河狸习惯了就没事了。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多镜头,我们分成两组,我和摄影师吴元奇一组,科技馆的导演杨帆、摄影师黄良另一组,同时守夜。下午时分,我和元奇准备进入保护区巢边的预定位置。
北疆深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极大。9月末,布尔根河谷已是深秋。白天烈日下,穿短袖T恤都没有问题,晚上气温骤降,跌至零度,有时来寒流,就能到-10℃。所以,我和元奇两人背负隐蔽帐篷、摄影器材,还要把夜间防寒的军大衣和棉裤也打包背在身上。(本来想穿着走进去,可白天穿棉袄实在太热)。

刚把帐篷搭好,摄影机、灯光和话筒支起来,河狸来了!
它似乎正注意观察,四肢和尾巴也不划水,直挺挺地像水中浮着的一段木头,从遮挡的树枝后面,悠悠地漂到我们面前。天还没黑呢,它怎么就出现了啊!还好眼明手快,拍到了这第一条素材。
也许是第一次看到隐蔽帐篷,河狸有些警惕。一个躬身往水底钻去,尾巴拍打水面发出巨大的响声,把我们也吓了一跳。这是它在示警。
第一个镜头就拍到了河狸白天出没的画面,很开心。以为接下来的拍摄会很顺利,但是我们错了。这是整个拍摄过程中,屈指可数的几个白天镜头之一。

直到晚上十点,北疆终于落日。气温开始下降,河面蒸腾起袅袅的水汽。帐篷里的温度来不及变化,伸手似乎能触摸冷热气团之间的“结界”。很快,冷气占了上风,就像黑山老妖的妖雾,顺着帐篷的摄影观察口,涌进帐篷,包裹我的脚和腿,即使穿着驼毛裤,还是冻得令人发麻。
河狸受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抬头望天,就像盲人重见天日一般,从来没见过这么密密麻麻的星空啊。既然河狸暂时不出现,那先到林子里摆上相机,拍摄几段银河的延时去。为了寻找理想的树影,在林子里摸黑寻路,又差点迷路。


后半夜,3点多钟,河狸终于再次现身,还是像木头那样漂过来。仔细端详,它还不爱眨眼睛。本来四肢和尾巴都一动不动,还不眨眼,像假的一样,水里难道漂着一具瞪着玻璃义眼的标本?
熟悉情况后,河狸开始活跃。安静的夜里,就听见它们“咔咔咔”啃树枝的声音,和“噗通噗通”的入水声。它们往远处去啃倒树枝,走水路叼回窝边。有的树枝当食物啃了,有的树枝则挑选出来修补巢穴。

拍着拍着,吴元奇对着寻像器说:”好像有小河狸”。真的假的?仔细观察这个“小河狸”的游泳姿态和速度似乎与河狸不同。再看它的尾巴,细长的,是老鼠。麝鼠!因为它的鼻子没法像河狸那样关闭,所以必须抬着头游泳,不像河狸那么从容。
一开始我在《中国兽类野外手册》里怎么也查不到麝鼠的资料。后来才发现它不是本土物种,而是“外来客”。麝鼠原产北美,作为皮毛动物,被引种到欧亚各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从苏联境内扩散进入我国。在老家,河狸就喜欢住在美洲河狸的巢里。(题外话:过去人们一直以为认为麝鼠纯蹭住,对河狸巢没啥贡献,后来有部纪录片为麝鼠正了名,拍摄到了它帮美洲河狸干活,在河狸巢里帮忙涂抹泥巴,还蛮搞笑的。)麝鼠辗转来到欧亚大陆,居然发现,这里也有河狸,顺理成章成了蒙新河狸的邻居。麝鼠每天晚上都在,没有河狸,有时也能拍到麝鼠。河狸吃素,麝鼠吃鱼,倒也各取所需。据说麝鼠可以帮河狸警戒,而河狸的粪便吸引了小鱼,会成为麝鼠的食物。

第一夜,小有收获。早上八、九点,太阳照进河谷。喜鹊在枝头叽叽喳喳,鸭子也摇摇摆摆游过。走出帐篷,发现帐篷、灯架,还有草地,都被冰霜覆盖。真冷啊。
回到塔镇吃早饭。最佳的早餐组合是奶茶加羊肉包子。尤其是刚蒸出来的羊肉包子,鲜嫩多汁,小吴一口气可以吃完20多个,还能再来一个油饼。有时包子卖光了,也可以来一碗牛肉面。
睡到傍晚五六点,新疆的时间相当于下午三四点,起床吃个午晚饭。小吴最爱的是手抓饭,但是边境小镇并不是每天供应,要等那几天蒙古那边来购物的人多了,老板才会起锅做手抓饭。平时只能吃面,各种面。吃过晚饭,再去守夜。
为了有更多的拍摄机位,隐蔽帐篷的位置也会放在河狸巢的河对面,虽然距离有些远,但是观察视线很好,能看见河狸的活动路线。即使河狸游出了照射的可见光区,也能用红外望远镜继续观察。掌握它们运动规律,找到习惯的夜间进食地,白天就可以在附近装上红外摄像机继续跟踪拍摄。



北疆四季
沙漠绿洲的四季极为分明,为了纪录不同的风景,摄制组一年内四入布尔根。


夏季水量极盛,一年中70%的水在短短一个季节流过。有些奢侈,沙漠里最缺的不就是水么。夏天河狸不会守在一个巢里,多出了那么多河汊和湿地,树林、草木也很茂盛,它们可以到处玩耍栖息。
对河狸夏季是好季节,但是对人来说不是,天热,蚊子还多。阿勒泰曾经还出了这么个新闻,说部队里有一头猪,被蚊子活活叮死了。一开始觉得这新闻有些夸张了吧,但是真遇到才领教了这里蚊子的疯狂。也许是荒野里找到一个可以吸血的活物不容易,一旦盯上你,不顾死活也要喝一口血。用手驱赶是没用的,要撸,一把一把的蚊子从脸上、从脖子后面撸下来。
为了避蚊,得穿着长袖长裤,戴上帽子,再裹上围脖。衣服尽量宽松,因为一贴着肉了,蚊子就有本事隔着纺织物找到空隙下嘴,什么叫见缝插针。别人的衣服都可以宽松,可是小吴不行,因为他要拍摄,必须下蹲。他一蹲,再宽松的裤子也变成了紧身裤。而且他是蹲在蚊子的大本营——草丛里拍摄。蚊子可逮着机会了,对着他的屁股猛攻,这谁受得了。赶紧拿出蚊不叮和花露水,在他身后喷洒,帮他驱蚊。

秋季是重头戏,如前所述,多数守夜都在秋季进行。因为浪了一个夏天,河狸要为越冬做准备了,很多工作要在秋天完成,比如储备食物、修补地面巢穴。河水的水量也没那么丰富了,水位下降,还要修建水坝,而河狸和它的建筑正是纪录片的主要内容。一开始还找不到水坝,因为一旦条件合适,河狸是不修水坝的,只有水位下降,威胁洞穴安全时,河狸才筑坝。幸好,得到新疆野生动物摄影师初雯雯团队的帮助,找到了合适的水坝。

冬季,布尔根河谷开启冰雪模式,进入另一个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可达-40℃。河面结了厚厚的冰,连汽车都能开过。不过就在我们以为泥土都冻住时,大意了,越野车陷进了泥塘。往车轮下垫石头、垫树枝,都没用。黔驴技穷,再次想起我们可爱的恰克尔·卡瓦伊。最后,他开着“高头大马”的拖拉机出现在林子里,真如救星天降。


冬季,河狸躲进唯一的越冬巢,是拍摄河狸洞穴内的镜头的时机。如何拍摄洞穴内景,新疆的纪录片前辈孙莽、孙昆两位老师给了一些启发,用一根小管子把微型器材伸进洞里。但是他们也告诉我有一种情况要小心,河狸看见异物进洞,会冲上来用泥巴盖住,镜头被挡就没戏唱了。还好,我们在拍摄时,遇到的这一窝河狸神经大概比较大条,面对镜头,还是该吃吃,该挠挠,该睡睡。


躺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国保”】山西木构中的五代 (2人喜欢)
- 【“国保”】山西木构中的辽宋金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