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逻辑跑到底1
一个逻辑跑到底[1] 创建于 2019年04月01日 1、金匠的凭证 在17世纪的英国,一些商人们习惯把钱存在金匠那里,就是那些做金银器物的那个金匠,金匠会给商人们开出凭证,以后拿着这个凭证就可以来金匠这取出黄金,后来商人们觉得每次要交易的时候,还得去金匠那里拿着凭证取黄金。取出来的黄金还挺沉的还不方便,就干脆把这个凭证支付给对方就好了,你自己需要的时候可以自己去金匠那里取。 结果这些金匠发现原来我开出去的这个凭证能当钱花啊,所以有一些金匠就抵挡不住了诱惑,开始开出一些“假凭证”,那这样市面上这个流通的这个凭证,代表的黄金数量就要比金匠实际保存的要多,但是神奇的是,只要所有的客户不是同一天来金匠这取黄金,人们就发现不了这个问题,假凭证和真凭证一样流通的很好。这个就是银行信用货币创造机制的起源。  2、金匠的多印的凭证带来的周期性问题 客户不会在同一天提出黄金,因此,金匠会多印一些凭证,最初,用于自己投资,扩大再生产或进行贸易。随后,把多印的凭证注销。 后来,发现根本没有问题,他们的胆子会越来越大,开始印更多的凭证,借贷给商人和手工工厂。 由商人和手工工厂扩大再生产,进行海外贸易,获取更多利润。 问题:金匠互相拆台,恶意竞争,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会一起进行反向兑换,用凭证兑黄金。 因为凭证多,黄金少,所以,只要挤兑就会造成大量商人和金匠破产,凭证变成废纸。 客观上,市场需要一个统一的、规范的金匠服务网络——商业银行。  3、英国皇家政府的需求 英国近现代发展史基本上就是英国皇家军队对外战争史。 战争订单与利润是英国人的,战争成本是英国皇家政府的。 这个单向循环会把英国政府金库的黄金掏光,政府发债,英国人又不愿意买(因为大家都是知道皇家政府穷)。 如果不解决英国政府和英国人之间的矛盾,英国政府没钱打仗,在战争中失败,英国人也将失去海外贸易中的主导权, 日后的大英帝国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英国政府和民众都需要一个统一的、可以强行不被挤兑的商业银行网络。 4、英格兰商业银行 当时,以威廉.帕特森为首的银行家向国王提出一个从荷兰学来的新生事物:建立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来为国王庞大的开支进行融资。这家私人拥有的银行向政府提供120万英镑的现金作为政府的''永久债务'',年息8%(当时已经很低),每年的管理费4000英镑。 这样每年政府立刻筹到120万英镑的黄金,而且可以永远不用还本钱!当然政府也要提供更多的''好处'',那就是允许英格兰银行发行国家认可的银行券(政府和银行联合承兑的欠条)。 英格兰银行的现金股本向社会招募,认购2000英镑以上的人,有资格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一共有1267人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股东,14人成为银行董事,包括威廉.帕特森。1694年月27日,英王威廉一世颁发了英格兰银行的皇家特许执照,第一个现代银行就这样诞生了。从1670年到1685年,英国政府财政收入是2480万英镑,从1685年到1700年,政府收入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5570万英镑,但英国政府的从英格兰银行的借贷从一六八五到一七零零年暴涨了17倍多,从80英镑涨到了1380万英镑。政府借贷的英镑→战争→英国人的订单与收入→继续借给政府。因此,政府借的越多,英国人赚的越多,政府借的越多,英国军队战斗力越强。英国军队战斗力越强,抢夺的殖民地越多,在海外市场对英国商人的帮助越大........ 5、随时启动的单向兑换阀,是英国崛起的关键 英格兰银行成立2年后,开始遇到挤兑危机。策划者,其竞争对手——一群私人金匠要求英格兰银行将巨额的银行券兑付成铸币。 危难之际,英国政府作出了一个关键决定。1696年5月,英国政府允许英格兰银行“暂停铸币兑付”,即免除其以黄金兑付纸币的法定义务,它不仅仍然继续运营,印发钞票,而且还强迫其债务人兑付。在金本位簇拥者看来,这是开了一个无赖的坏头。但从英国发展的角度看,这是给英国金融系统筑底。 这是整个英国把银行券看成黄金(货币)的开始,也是全世界把英镑看成黄金的开始。 有了这个底,英国人才更容易获得资本(黄金+银行券,后者比前者更多),更廉价的资本,可以让英国人在全球贸易中更容易胜出。 更廉价的资本可以使英国政府持续发动对外战争,获得更多殖民地和市场,使更多黄金流入英国市场,把“假凭证”铸实。 英格兰银行诞生50年后,第1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难道只是偶然? 工业革命促使更多黄金和白银流入英国市场,将英镑铸实。 第一次全球化的本质:以全球消费拉动英国生产,全球的金银流向英国,帮助英镑铸实。 代价:其他金银净流出的国家和地区,会陷入大面积的破产,因此,大英帝国会在达到日不落后衰落。 5、数据:黄金无法支撑全球化贸易,尤其是工业社会之上的全球贸易 美国官方黄金储备8133.5吨,折合3000亿美元,半年就被中国制造赚光所有美国的黄金储备了。 中国官方黄金储备1842.6吨,折合3700亿人民币。华为半年多的收入。 如果允许自由兑换,美国早在日本大规模贸易顺差期间就破产了。市场会重回混乱,中国等经济体根本就没有发展的机会。 如果允许自由兑换,盖茨和巴菲特两个人就可以兑走所有黄金,市场会天天停摆。 这个数据虽然不是英国期间的数据,但其逻辑是相同的。 因此,才会出现英格兰银行成立2年就遭到挤兑的情况。 通俗说,黄金只是成千上万种工业品中的一种,以一种工业品为所有工业品交易做媒介,有名无实。 6、假凭证,假金币,真货币 金匠的凭证,是金匠的黄金欠条,获得者可以随时提取黄金。 家乐福购物卡里的储值,是家乐福的货物欠条,获得者可以随时提货。 因此,金匠的欠条是纸金币,家乐福的欠条是数字货币。 家乐福等企业被银行系统链接起来,从银行贷款(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家一起抢着用货物承兑货币,赚钱还贷。生产能力过剩,这很自然的完成了货币的铸实。也在客观上脱离了黄金白银跑道,使货币由单一、垄断与稀缺,变的相对丰富与充盈。 注:用家乐福储值是为了简化理解。  当然,这是我们事后来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 实际英国人始终没有摆脱黄金崇拜(因为当时其他国家也崇拜黄金),在大部分时间,英镑和黄金都是自由兑换的。 这种自由兑换导致市场陷入了严重的零和博弈之中,黄金即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交易的目的。 一个市场无论其生产效率多高,只要缺少黄金,这个市场都会破产,这是很恐怖的。 比如一战后的德国,在各个方面生产能力、技术、设备等都领先世界,但却因为缺少黄金,经济几乎陷入停摆,普通人填饱肚子都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