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我们共同的秘密
查看话题 >从抑郁症中走出的王阳明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近百年来,屡屡有人“一生伏首王阳明”,有功利者,服叹阳明之功;有求善者,心慕阳明之学。无论是权贵者,还是弱势者,似乎都能在王阳明那里求得一己之所需,权谋之智、经世之才、安心之论,如此等等。不乏有取巧之流,冠之各种广告语赚取流量:修炼强大的内心、开启正能量、获得完美人生,仿佛王阳明为万能之神,可成就人所欲的美善。此中的夸张与荒谬,足以从中一瞥凡人的底色。
假若静心研修,你会发现,王阳明在成就圣人之前,是一个标准的抑郁症模板。往好点的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往坏了说,则是一生不断在作死的边缘徘徊,用饱经磨难亦不为过。
此篇的重点,旨在通过分析王阳明成圣前的经历,推演诸多身心问题的产生以及最终如何从中解脱。
先看其人,依着《王文成公守仁年谱》,王阳明于成化八年,即1472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余姚县,时辰为亥时。也就是:
乾造:壬辰 辛亥 癸亥 癸亥
大运: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癸生亥月 ,地支三亥并见,辰为水库;天干两癸一壬,月干辛金又生癸水。
一盘八字,满盘皆水。但凡水旺者一般都是聪慧之人。而这个八字水旺又见辛金,金水相生,连绵不绝。又称昆仑之水,智慧超绝,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也确实如此。
凡人眼中的王阳明,少年早慧,立志圣贤,于贵州龙场悟道,晚年又创建书院,广收门徒,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创作出了《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等大作,统兵作战期间,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好奇谋,善诡异,有“狡诈专兵”之名。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功业与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以当事人而言,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依着紫薇盘分析,王阳明紫杀坐命,紫微化杀为权,目的性较强,开创力强,虽然会禄存又见昌曲可通过口舌减少辛劳。但紫微化权遇武曲化忌,性情固执自我,空劫羊陀夹命,左右不在三方四正,亦不夹。孤军在野,命中劳碌奔波,怀才不遇,缺少助力。为经历艰辛才能在限行财官的时候勉强起家的命格。
参考福德宫,契合紫微化杀为权,加收本身的紫薇化权,双化权的格局注定了王阳明的一生要么默默做个普通人,要么就是一力挽狂澜,百年一遇的圣人。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六岁,王阳明才学会说话。
八岁,开始喜好学道(《答人问神仙》自言“仆诚生八岁而即好其说),
九岁,父母宫化科,父亲高中状元。
十一岁,天马随太阳动,王阳明随祖父迁移北京找父亲,途径江苏镇江金山寺时,在赏月的宴席上作了两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如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两首诗,一从境界一从哲理,可见此时王阳明以隐约有成圣的想法。
十三岁,时十年大运转换,母亲郑氏去世,后父亲王华又娶一室。继母对他不好,王阳明买了只会怪叫的呺鸟,又买通了一个巫婆。将呺鸟放到继母被子里,晚上继母回屋被吓到后,他便建议她找巫婆询问。巫婆便装模作样地做法,告知是王阳明故去的生母怪她对小阳明不好,要索命。从此继母态度有所好转。
十五岁,父母双化科,随父亲同游居庸关,正研究兵法的他主动调查起此地夷狄的种类和分布,思考针对夷狄的防御政策,打算向皇帝上书陈述对策。他对父亲说:“愿得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可惜空截作祟,父亲一个巴掌削下来,作罢。
十七岁,走福德宫,王阳明立志成为圣贤,但不知如何成圣,从此开始在这条路上各种作妖。
十八岁,双桃花夫妻对冲,王阳明娶妻,有成圣的理想,却没有实行的方法,所以他出没于佛寺道院,希望从和尚道士身上寻找成为圣贤的灵感。甚至在新婚当晚跑去山上打坐。
是年破军落陷,截煞会照,王阳明离开江西,带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旅途中认识了一书生,与之交流如何成圣,最后得出结果“格物穷理。”
若是看过此系列的文章,你会对这一幕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先天的命格与后天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不断地交错发生反应,契合内在的我执,产生了人体本身结构以及社会习惯行为的类同构性,人体自身会产生多种措施以应对并适应周围环境,抵抗不良状态,多种微小的反应产生的量变经过长年累月产生质变。最后仅仅只是一个微小的诱导因素就能把命主打入万劫不复。
虽然许多人自诩为是一个独立意识的个体,能够自主选择自身的命运,但在一些相同的环境下,人类的选择几乎是惊人的一致。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尚是身为凡人,福德宫府相朝垣的王阳明呢?
二十一岁时,疾厄宫天同落陷,空截与陀罗擎羊会照对拱,他做了一件事情——格竹。
具明·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记载:"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岁,在越。……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传习录·知行录卷三》中王阳明自己也说:“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
他下决心穷竹子的理。“格”竹子这个“物”,格了七天七夜,什么也没有发现,最终“劳思致疾”。
他是否患上了抑郁症,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依据王阳明福德宫的格局,其他记载以及身心管理体系的理论推演,可以肯定是有的。
格竹之后,王阳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一个紫杀双化权的人,一个从10岁就写下而言“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的人,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经历能让他放下自己一直以来的抱负。
有的人不理解了,说:这样的经历只不过因为太有天赋而产生的焦虑,如果能整理出一套自行的知识体系,那么自然就能从中解脱出来。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我们抬头看向天空,看见太阳与月亮一样大,便以为他们是同等的存在,这是我们站的太低,没有能力在更高的地方观察的结果。同样的道理,这种痛苦是凡人无法理解的,对于王阳明这一类智慧超绝的人,所需求的知识体系结构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越是聪明的人,往往追求的就越高,所追求的越高,得到的就越难,进而陷入痛苦的循环。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在自身才情不足以支撑目标的前提下,强行悟道。而他们所理解的悟道不过是一种可以套在生活,工作和情感方方面面的方法论,以期待这种方法给自己带来豁然开朗的快感。
由于大多数本身的才情不足,也不读书,最多只会下意识的碎片化学习,进而也就不明白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因此就有了迷茫,进而让自己更焦虑。这就是人性,没有基础的内在价值观和世界观,所做的一切都是靠着自身的情绪和惯性维持生活,哪怕给自己找再多的理由,本质上和条狗基本上没多大区别。
用理智去寻找理智,以期待寻找的理智能带来内心的感受,结果必然是越来越远,南辕北辙。这就是德不配位。
若个体因为焦虑,去寻找一些娱乐,比如打个游戏,而后游戏让自己堕落发泄一下,然后再继续去找,那此生也不过是个“韭菜”,被人宰割罢了,虽然活的不太好,但也能苟且下去。
怕就怕不认命,比如像王阳明这种紫杀双化权的人。他们固执己见,一旦产生一个自以为的想法,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大势前顺势而下,内心就会在短时间内失去平衡,既往为自己构建心灵的盔甲在这时候只会转化为肆孽心灵的帮凶,过多的信息杂流被刺激、攀比、分别……在自身妄想的世界中沉浮。烦恼如山峦一般层出不穷,而此时的命主必定不懂得如何坚守内心,最终的结果就只有。
“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若仅是如此,尚还有得救,只要放弃便可,王阳明尚可成为一个正常人。但是他呢,“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
连王阳明都差点这个问题搞死,何况凡人呢?
至此,他才想着“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这是出于本能不得已的自救。
二十一岁,他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了举人。这是他第二波大运最后的辉煌。
之后二十二岁以及二十四岁,王阳明两次参加会试,自身的问题加上流年不利,最终都落了榜。
而后,王阳明说了一句后世广为流传的话:“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世人往往喜欢神化圣人,在诠释这句话的时候先入为主,想当然的以为王阳明再说此句的时候是不以为然的态度。而依据推测,当时的王阳明尚是凡人,依着当时的性格,这句话的背后不过是一种死撑罢了。
二十六岁,紫杀化权,“十年丁巳二十六岁,于京师,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才,公念武科之设,仅得骑射勇力之士不可以收稻统御之才,于是兵家秘书无不精究,或演兵则聚果核列阵为戏。”(《王文成公年谱》)王阳明开始学习兵法。我相信,以当时的情况而言,这是他为自己准备的另一条后路,如果文举不行,那就武举吧。
二十八岁。借化科星动,在第三次会试,王阳明终于中了举人,总算当了官,之后被分配去了工部,但根据工作日志记载,当时的王阳明不是个积极的官员,他从不提合理化建议,也不在岗位尽职,这期间最大的乐趣,大概是认识了李梦阳,研究文学。
二十九岁。天马动,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开始全国出差。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
三十岁。也许面对抑郁的人,经历的都是一场漫长残酷的斗争… 长期抑郁导致身心极度衰弱,“吾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此时的王阳明终于撑不住了,三十岁时自请离职,回家修了个阳明洞,修道参禅,但最终不了了之。
三十二岁。发生了史上有名的“禅僧劝退事件”。(把一个高僧忽悠了还俗,所以千万不要劝抑郁症,当心把自己搭进去。)
三十五岁。“以上书救戴铣等,忤宦官刘谨,廷杖几死,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龙场犹穷荒不文”。
至此,王阳明走完了他人生中第二波大运。我们看到这十年间的王阳明,如大多数普通人一般,不断尝试着自救,但内心中中极度的恐慌,稍微做一点事,无法下手,心跳得厉害,思维混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拿起一个东西又放下,然后又拿起来另外一个,但是不知道想干什么。意志力不断地丧失。没有任何事情能引起兴趣,因为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注定会失败,所以,我也没有任何动力去做任何事情。总之,行为完全错乱,陷入一种无法遏制的惊恐状态,最后不得不放弃(“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湛甘泉书王阳明墓志铭,史称“阳明五溺”。)
而后记忆力急剧下降,思维水平大打折扣,甚至连一个五六岁幼儿的水平都达不到。连续两次科举不中。
情绪极度低落,看待任何事情都是从负面的、消极的角度来看。任何东西,包括美食、性、阅读、金钱等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根本笑不出来。即使出于社交的需要,面部肌肉勉强伪装出笑的表情,心底里涌起的仍然是无限的悲哀。(“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曾经挣扎着想要恢复工作能力,但是却无所作为。曾经试图依靠“自请离职,”修道参禅,走出抑郁症,但最后不了了之。
长期的心理问题导致了此时的他身心衰弱以致极致(《答人问神仙》言“仆诚生八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三十年矣,齿渐摇动,发已有一二茎变化成白,目光仅盈尺,声闻函丈之外,又常经月卧病不出,药量骤进,此殆其效也。”)
更不幸的是,此时因为忤逆宦官刘瑾,廷杖四十,几乎只剩一口气了,而后被发配贵州,在路上逃避了杀手的追杀后,好不容易到了“龙场”,而龙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犹穷荒不文”,穷的已经没有办法描述。
龙场已经是绝境,思维如同粘稠的泥浆一样。若是不是因为家有老父供养,
只要一见到高处,他就不由自主地想从哪个地方跳下来可以最快速地、最少痛苦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没有意外,依照他的命盘,王阳明会在四十岁大限的时候逝世。
四十岁,王阳明发配到贵州三年后,终于面临福德大限,死中求活,二十一岁,王阳明面临了绝境,这一次,他再一次面临绝境,“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传习录》)”
史称“龙场悟道”。
而后二十年,虽然王阳明面临不亚于之前的困难,被迫清剿各地农民起义军,俘虏宁王,但对他而言却如开了挂一般容易。
直至五十八岁,从南宁回乡,路过江西时,武曲化忌,大限致,王阳明逝世,逝世之前,他身边学生周积问他:“先生有什么交代的?”
王阳明答:“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王阳明悟了什么,就只是光明而已,这不是拍脑门想出来悟出来的,不是冥思苦想,不是推理,更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真实的感受。
“龙场悟道”。是身心管理体系在最早参考的模板之一,对于身心问题,尤其以抑郁为主的心理问题,是在已知理论中效果最迅速,最好并且是唯一的方法。
通过逆向模拟“龙场悟道”。挑战个人的极限,最后予以达到解脱。
这样一个方式的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更多的人注定失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只想解决当下的问题,根本不关心是什么,既然连理论的前提都不相信,那么整个过程以及结局自然是无法令人满意——因为他们没有做好准备,甚至不明白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
换句话说,一旦你相信存在一个身的结构系统与心的结构系统的对立统一,这实质就是中医中的取象比类,阴与阳的运动规律的衍生方式。
此文根据公众号文章:《【008】刚强众生,不可调伏003》缩减而成。
欢迎关注公众号:毉·Originlab
或搜索:tcmOriginlab
如需咨询命理星算/趋吉避凶/人生指引,请添加微信号:ProFrankling
凌家公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奇门遁甲案例一则:真相往往在意志之外 (8人喜欢)
- 关于奇门遁甲演算的阶段性总结(2024.11.25)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