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潜意识
1.潜意识不是“危险地带”,也不是反道德反社会乃至我们体内蕴藏的邪恶成分(弗洛伊德派错误观念)。实际上,正视了解潜意识的确能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自己,而潜意识比我们的意识更坦诚,真实和开放,可谓“潜意识的智慧”。我们的言行和梦,是潜意识与我们沟通的表现。不经意间说出奇怪的话,作出异于平常的举动的原因既包括消极的东西,也包括积极的东西。心理疾病是因为意识和潜意识的关联出现了问题。当意识不愿面对本应面对的情形,不愿承受处理消极情感造成的痛苦,宁可对其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摒弃和排斥时,才会进入到潜意识,而导致了心理疾病的产生。 2.很多的知识和智慧,似乎都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有时候我们学习某种新东西,实际上只是发现了一直存在于脑海中的某种事物。教育,有时并不是把某种新的东西强塞入思维,而是把这种东西从思维中引导出来,让它从潜意识进入意识。 3.事物并不是具有实质的存在,也没有非此即彼的定义,任何事物都是有关联的,边界也是非常具有通透性的,互相渗透,又有所区别。 4.个人的进化与社会的进化信息相关,这是人类进化的本质。我们对世界和社会产生幻灭感是因为我们对世界和社会的期望远远高于上一代人。 5.我们身后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推动我们克服懒惰,选择艰难的旅途,宁愿忍受与自然法则对抗痛苦,使心灵成长,心智成熟。而这种力量,就是爱。 6.懒惰是爱的对立面,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每个人的身体中都拥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欲望,同时也都有懒惰的原罪。 我的想法 1.作者将潜意识看得过于乐观,甚至将它比做上帝即“神性”,矫枉过正。潜意识既然还没有被人完全了解,那么在这之前就不能对它所含的内容下定义。需要辩证对待潜意识,即既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 2.作者将爱归结于自身产生的力量,而将邪恶归结于熵的力量。这部分可以反映出作者其实潜意识中仍然为自己的罪名开脱。认为自己做错的事情,只是没有和潜意识的达成一致。实际上潜意识也并非完美,如果你接受了潜意识中的消极部分,只能代表你做错了事情。而非与潜意识没有达成一致,这个原因太过浅显,仍然在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开脱。 3.关于作者描述恩典和奇迹的问题,某些事例比如超自然和无法解释的现象,可以佐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去认可这些事情,相信这是某种力量,但并不代表潜意识也可以由此解释。也并不代表无所作为的去接受所谓恩典。实际上某些使我们突破的东西需要我们大量的努力和自身的经历,才会达到突破的界限,并不是降临神迹。我们所做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自身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