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唐诗里的兄弟之情1
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都是中国诗歌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李白被举为“仙”,这“仙”对天下大事多有关注;杜甫被尊为“圣”,这“圣”对廊庙之外也多有牵挂。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识在杜甫的父亲杜闲的家里,从此两个相差11岁的男人成为忘年交。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陶梦清为您详解诗仙和诗圣的友情。 堂主小传 陶梦清 1976年生,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编辑,图书撰稿人。 著作有《王铎传》、《张大千传》、《皮埃尔勃纳尔传》、《阿道夫门采尔传》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长歌浩气的唐诗天下,这两位就占去了半壁江山。 更传奇的是,李白和杜甫这样百年不遇的诗歌奇才,竟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的同龄人。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之间还有过交往,并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为后人称道的伟大友谊。 郭沫若曾经在《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中,这样写道: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而较早对李、杜友谊作深入研究的学者闻一多,更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到底是一段怎样的伟大友谊吧!
那一年,李白很郁闷 与杜甫相见的那年,李白44岁。此时的李白,人到中年,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为权贵所容,被排挤出京城,只落得孤身一人四处飘零。 李白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一度被称为“神童”。少年时代,李白仗义豪爽,好剑术,好交友,喜欢结交四方豪雄,执剑游历四方。
二十岁时,李白只身出川,开始了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的游历,南到洞庭湘江,东到吴越之地。在游历中,他广交朋友,拜谒名流,希望能够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实现自己的诗歌理想和政治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然而,这种似神仙的游历生涯,却令李白在饱览祖国壮丽河山的同时,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游历之中,得到了一门如意婚姻。公元725年,李白在游历途中,暂居于小寿山时,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 公元742年,李白来到长安,拜见了当时的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文,极为赏识。经由贺知章的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见,并在金銮殿上出口成章,深得皇帝的喜爱,不仅赏赐了美食,还亲自为他调羹,并下诏令他供奉翰林。 供奉翰林后,李白纵酒当歌,常常与人在街市中饮酒。
有一天,皇帝在沉香亭闲坐,诗情顿起,随即召李白进见。谁知,李白此时已喝得酩酊大醉,左右只好把他架到皇帝面前。谁知,在这种醉意朦胧中,李白竟然能够“斗酒诗百篇”。从此,皇帝更加怜惜他的才华,设宴时常令他陪侍。 有一次,李白陪侍皇帝作诗时喝醉了,居然让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子。素来高贵的高力士,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从此对李白极为痛恨,于是选摘了一些李白的诗句,拿去激怒杨贵妃。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李白知道日后难以自处,于是恳请皇上,让他重归山林,继续从前的游历生活。
那一年,杜甫意气风发 公元744年,李白因触怒权贵高力士和杨贵妃,被排挤出京城,放归山林。草长莺飞的三月,李白带着皇帝赏赐的金子,离开长安,从此远离了仕途,重新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涯。 杏花满天的四月,李白途经洛阳。而此时的杜甫,恰好也在洛阳。李白和杜甫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相识在杜甫的父亲杜闲的家里。 杜甫出身名门,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当时任奉天令一职。李白见到的杜甫,只有33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好时光。在此之前,他7岁学诗,15岁诗名远扬,除了25岁时应试举人名落孙山,年轻的杜甫尚未经历过其他挫折,人生的坎坷和风霜,还有一段时间才能降临到他的头上。 44岁的李白与33岁的杜甫,两个相差11岁的男人,因为诗歌一见倾心,成为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