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月|勇敢的心

赐我勇敢的心一无畏惧,因为我愿为你去。——赞美诗《我愿为你去》
三月的天气,是一个任性的姑娘。忽而充满无限暖意,惹得百花齐放;忽而耍起性子,落下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花开,一阵雨水洒下,形成一场落花雨,清浅的声音。你在此刻静默无言,光阴也在无声中扑落。
一整个月,处于忙碌的状态,带着些许慌乱。内心疲倦,在复杂的人和事面前,间歇性地退回到我自己的世界,间歇性地疗愈,不想被人打扰,而时间在一旁滴答叮咛。
突然接到房东说房子装修需要搬走的消息,问着“怎么这么突然”,然后第一时间冷静地翻合同看违约责任,然而合同并无他这一方违约的条款,当时我只顾看自己这方违约情况的合理性。然后是暂时搬离到另一间,暂住Melody家。装修的时间一再延长,着手找新房子,下月搬到岛外。会觉得麻烦,但不太有苦难感,我在内心世界里给自己加戏,想象自己如同电视剧里被恶房东赶走的拖家带口的单亲妈妈,此时前任跑来说“跟我回去吧,可以住大房子,可以给孩子宽裕的生活条件”,然后我勇敢地说“不”,这剧本是不是挺感人的。我一直觉得,在我们这些平凡人的生活中,有很多苦难其实都不会太深重,总是会船到桥头自然直,只是过程中有部分人情绪很容易崩溃。我哥,曾经瞒着家里,在一到雨天就漏雨的房子住了三年,我这点麻烦算得了什么,一个月后再看就会很云淡风轻了。
长路且行且远,内心需要一股勇敢而有力的力量。

每一年的妇女节都要争论一番,今年的我只想默默观战,反正装睡的人你是永远叫不醒的。不要太愤世嫉俗,你所拥有的观点总有人和你是完全相反的。多少女孩子,还在洋洋得意自己年轻所以只过女生节,殊不知这个节日成立的最初就是男生们带着xing暗示的只差一“日”的污名化的意味,且同时贬低“妇女”容貌的衰败,对“妇女”的社会贡献、家庭贡献与牺牲的嘲讽,崇拜年轻和处子之身,觉得不年轻和已婚是原罪。当然,“妇”这个词本意就是已婚女子干家务,且不存在与“妇女”的男性对应词,大众概念里你就是弱小,我才不喜欢这个翻译,宁愿高兴地过women's day。豆瓣上有个话题,“哪个瞬间,改变了你的性别观念”,我个人的想法一直在变,以前觉得“男孩子该有男孩子的样子,女孩子该有女孩子的样子,阴阳结合,刚柔并用,互补互助”,后来看了太多听了太多,“你一个女孩子就该多分担家务,你们女孩子就是不如男孩子,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官方都日常仇女,还假惺惺劝女性回归家庭多生二胎。娘pao不仅是骂男人,也是骂女人,二等性别。女汉子比起娘pao来,在日常语境里歧视意味少很多,说明性别认同上天然觉得男性优于女性,男性化不算糟,女性化才糟糕,这样的潜意识。开始觉得,我们的性别意识被教育得特别扁平,很多问题其实是性格问题而不是男人女人的问题。说白了,这个社会缺乏“去标签化”,不是所有事都跟性别有关系。据观察,这种性别意识越明显的家庭,男人就该阳刚决断女人就该阴柔从夫,家庭越不幸福。健康的关系里,男性可以有阴柔软弱的空间,他被允许表达他的情感;女性可以有决断担当的时候,这代表她可以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支持女权的原因是我支持平权,如果有一天女权大于男权的话,我会支持男权。
豆瓣给我一个标签,你是钝感理性派,哈哈,我喜欢。

和Sunny一起去电影院看完《夏目友人帐》回来,在家里吃着卤料喝着酒聊天。酒是不贵的酒,杯子是便宜的杯子,但我觉得舒爽,有着恰到好处的暖意和忧伤。未发觉是哪一个瞬间,猫突然不见了。愣了一下,思绪瞬间回到喝酒前的清醒。整个房间及整栋楼找了一圈,在走去对应阳台下面的小巷里找,我已经做好它摔死的心理准备,幸好没有。为什么会觉得它是从阳台摔下去的,因为当时纱窗封了阳台三分之二的高度,这个纱窗高度我觉得够了。回到房间,在阳台上放沾有它气味的猫砂、冻干零食和猫粮,又用“剪刀大法”盆里装水放剪刀,Sunny说“你这确定不是迷信”,我说“总得试一下”。心里没底,再一次在阳台呼唤猫,自己却忍不住蹲下来哭泣。情绪带动着,连祷告都无法正常诉说,Sunny帮我代祷,我能感觉她也很难过,她在自责。我劝她回去休息,太晚了,我明天请假再找。她不肯,说着找不到她肯定整晚也无眠,于是又一起各处找了一遍。无奈回来,我说先暂停,玩会手机,看下它会不会自己回来。于是我就刷豆瓣,看到一个动态,女生接受了一个某种病况会不定时发作的男生和他这个毛病,并特意学习可做的急救小办法,某次男孩发作,她虽然慌且害怕,但还是冷静下来第一时间急救且打120,跟到医院办理各种手续并通知家长,医生说这中间稍微一个步骤耽误男孩可能就得进重症监护室。男孩醒来,女孩终于放下心里石头,累到只掉了几滴眼泪。结果男孩说女孩不爱他,他前任都哭得撕心裂肺,她却只掉了几滴眼泪。女孩愣了,交代他父母照顾他,然后分手了。很唏嘘,人总是只看到事物变化后的状态,却不知过程。下楼继续找,遇到房东,协商暂时搬离到另一房间的事,花了半小时。回去房间,发现地毯有吃剩的排骨,试着唤猫,居然应了,终于回来了。当然,免不了被我和Sunny揍了几下。后来回想起来,我们那天看的《夏目友人帐》里面也有找丢失的猫的剧情。
愿你颠沛流离半生,归来仍有家的港湾。

热播电视剧《都挺好》,我虽没有追看,但讨论度持续走高,我还是知道大概。很多人说,怎么会有如此自私又作的父亲。我想这有什么奇怪的,谁说父母天生都爱孩子了。我外公,舍不得自己花钱,趁大舅回来时,隐瞒自己还在吃某种药的情况找我叔叔打某种点滴,提前说好让我大舅结算账单,结果,点滴中途产生排斥反应,这事情过后他被我爸骂得要死,自己作死还要拉上我叔叔的门诊口碑,以致他看见我爸就有点怕。我外婆,每次来我家帮忙农活后,我妈都会让她带点花生油带点菜回去吃,她都推脱不用,然后回去后跟别人说来女儿这帮忙好多天什么东西都没给她,我妈简直被她气死,我爸后来直接在饭桌上当她面冷嘲热讽她的行为。以及,两个人从来不帮忙带子女的小孩,却抱来一个小女孩从一岁左右开始养,即便二舅发话“这个家,有他就没这女孩,有这女孩就没他”,他们才不管,大舅处于公司困难期,每个月都还得拿钱给二老来养这小女孩。
这部剧,虽然也反映了一些现象,但剧本并不高明,出点什么事情,都是拿钱解决,因为大女主有钱,这哪里会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可代入的。重男轻女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存在,不要只是批判一下这种现象,然后就没有了,女性如果不抱团,只会任人宰割。鲁迅《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了,过时了吗?不,它仍然适用。像鲁迅这样子的,很多文人,都是有口难言,在我们社会看来,一个人发出一些跟我们社会不一样的声音,说一些我们不爱听的话,他批判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我们所有人的思考方法,他指出我们所有人,都是做奴隶的现实,我们会讨厌他。而那些稍微敢发出不一样声音的人,动不动就消失,动不动就失踪,动不动就被抓走。就像《狂人日记》里面那些害怕被吃但是又想要吃人的这些人,这些人鲁迅其实是同情他们的,他不是要指责他们,只不过要医治这种长久埋下来的病根,必须要下最酷烈的药方,使得他们觉得自己被刺激被批判,他们才有觉醒的一个可能。
大概我太不好收买了,对大团圆的结局很嗤之以鼻。这突然让我想起来电影《唐山大地震》,几年前一个姐姐问我看哭了吗,我说没有,她说“你真冷血”。不管事后母亲如何地因为放弃女儿而撕心裂肺,在我看来,让她重选一万次,她还是会选择救弟弟。不要跟我说因为弟弟被救的机会大,放现实中,这其实不过是刚好给了一个心理安慰的理由。我可以理解,但我情感上会失望。如果是我家,我也会想让哥哥有生还的机会,我也会纠结很久,最后自己让出来,但跟这种从母亲口中听到放弃自己的那种绝望是不一样的。Maybe有些无法体会这种感觉的“圣母们”会指责怎么就那么不肯原谅呢,带着恨多痛苦啊。我想谁也没说过要时刻带着恨,谁难道不要工作不要聚会不会有那么多事情占据思想,很多人只是偶尔想到会难过,然后又恢复日常生活。每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处境下感受痛苦的程度不一样,为什么一概而论呢。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你有没有长大后试图弥补的童年遗憾?于我而言,大概就是一个干净整洁按自己喜好打扮的房间,以及想去哪里又不会被念叨的自由。因为我房间的墙壁被年幼的我自己涂改得超级难看,我想换掉;小时候姑姑婶婶们要带我去外地玩我爸妈每次都不肯。目前,就是我喜欢的状态。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大千世界,流光溢彩。下旬,终于去往江城,一个人自由地游玩三天。我有享受到这趟旅行,美景,遇见的温柔的有趣的人,休假的惬意。每次一个人出去旅游,身边的人都惊讶不已。说白了,我的确不再很期待相约好的旅行,经常是别人无法兑现约定,而我对去一些喜欢的城市很有热情,只有我在认真。如今越来越感叹独自旅行的惬意,可以随心,不用因为拍照落在后面想再多停留却要跟上队伍而匆匆离开。虽然有些举动是不太符合我身份和心境的,我也意识到我内心的罪,但承蒙恩典的看顾,感恩。很认真地写了游记,希望能帮到别人。
三月,书籍看了《四个春天》、《厌女》、《醒来的女性》,为契合本月的主题。电影看了《绿皮书》和《夏目友人帐》,本打算看《地久天长》,但是因为那个傻B直男癌的王小帅,我拒绝去看。
这山长水远的人世,这个有温柔有堕落有恶魔有天使的世界,愿你有一颗勇敢的心。
三月,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