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美术作品鉴赏实例(四)
师出教育整理:
一、中国作品
(七)宋元
1.李成的《晴峦萧寺图》
五代及北宋画家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画作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画家以尖利笔致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
2.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前期著名山水画家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顶杂树丛生,一线飞瀑从山腰间直泄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林木葱茏,山路上有行脚商人赶着驮货的驴群缓缓前进,它既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又起着点题的作用。从整个画面看,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该画山石树木全用短条子皴和点簇、戗笔之法画成,也称“雨点皴”。此画被徐悲鸿称为中国的重要国宝,是他最钦佩的作品之一。
3.郭熙的《早春图》
郭熙是北宋中期重要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师法李成,又兼采董源、范宽之长,故能自成一格。《早春图》描绘早春时节清晨的山景,薄雾笼罩山腰,树枝尚未放青,但已吐出新芽,山涧溪水已经解冻,泉水潺潺,形成一潭清浅春水。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景色,但大自然处处萌发着生机,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这种从描写的自然景物中自然流露出的季节特色,与郭熙强调的画山水要表现不同季节的特征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4.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画此图时年仅18岁。此画全卷长近12米,用整幅绢画成。 在这一作品中,王希孟充分运用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散点透视,以精微的笔法,浓烈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此画虽然采用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但它没有像大多数青绿山水画那样,把重点放在殿堂楼阁、仙山海市、逸民隐士等描写上,而是着重画出千里江山的壮阔。值得注意的是它在表现阳光的感觉上所采用的巧妙手法,也即一方面通过色调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山水的明灭隐现、景物的高低远近,产生一种阳光扑面的感觉;另一方面又通过河水的波光闪烁体现出阳光的强烈,而这种强烈的光感,更增加了河山的壮美。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
5.赵佶《芙蓉锦鸡图》
全图设色艳丽,绘芙蓉及菊花,芙蓉枝头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锦鸡,扭首顾望花丛上的双蝶,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锦鸡的动态。这种表现形式,在宋代花鸟画中很是流行。五彩锦鸡、芙蓉、蝴蝶虽然均为华丽的题材,但如此构图便不同于一般装饰,而充满了活趣。加以双勾笔力挺拔,色调秀雅,线条工细沉着,渲染填色薄艳娇嫩,细致入微。锦鸡、花鸟、飞蝶,皆精工而不板滞,实达到了工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富有逸韵的境界。画上有赵佶痩金书题诗一首,并有落款。
6.崔白的《双喜图》
《双喜图》为北宋画家崔白的代表作。此画中,在萧杀秋风中飞鸣的山雀和被惊扰的野兔之间具有明显的呼应关系。在表现技法方面,《双喜图》灵活地运用工谨与粗放的笔趣,描绘山鹊属工笔双钩填彩法,画野兔基本上与双钩填彩有关,但表现毛皮时用细腻的线条描绘处理,隐去轮廓边线,达到更写实的形貌,对枯木、衰草和山坡则用半工半写或完全写意的用笔,表现他在用笔上的疏放和灵活性。崔白花鸟画创作中兼工带写的独特技法,打破了黄家画派对北宋宫廷花鸟画的垄断局面。
7.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该作品在内容、技法等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2)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已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8.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马远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擅画山水、人物,并以画水闻名,《寒江独钓图》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幅画取自柳宗元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9.李迪的《枫鹰雉鸡图》
《枫鹰雉鸡图》又称《鹰雉图》或《鹰窥雉图》,是传世宋画中罕见的巨幅,由南宋宫廷画家李迪创作。 该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1)画面采用对角线构图,主体禽鸟雄鹰置于左上角枯枝巅,俯首下视,紧盯着右下角的锦雉。雉鸡张口鸣叫,正向草丛中窜逃。斜线的呼应关系和雉鸡奔向画外的动态,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气氛,扣人心弦。
(2)画家善于体察生物,表现其捕捉瞬间之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和写生传神的高超表现力。
(3)作品的笔墨、敷彩技巧也十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