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必非要放下手机
近日在某乎上看到一篇关于“是什么让你放下手机去学习”的文章,这篇作者的主要观点就是“停止自我责备”。
大部分的人都主张凭借人自身强大的意志力去克制沉迷于手机,这个想法好是好,可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其意志力没有那么强大。
但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跟大部分人逆向而行,他并不提倡用意志力来克制自己沉迷于手机,毕竟心理学专家和行为学专家所提出的人体上瘾机制并不是凭空而论,而且手机app的背后是多少人的汗水和强大的计算机算法所支撑着,所以沉迷于手机并不是什么无可厚非的事。如果仅仅是凭借人的意志力来与那些专家和算法做斗争是不现实的,而且也太小看现在的学术与科技了吧。
回想了自己对手机的态度,每每玩手机我也有些强烈的负罪感。
可能是父母对我的望子成龙,老师对我的苦口婆心,教育专家对我们玩手机的批判吧,总让我感觉我做了什么违背天理的事。
一开始我的负罪感好似洪水一般四处涌来,每次玩了手机之后对自己都是深深地自责,后开就是无动于衷,变得麻木。
后来想了想老一辈的成长环境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对于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反应比较迟钝,就像他们是通过广播或者电视了解世界一样,我们只是通过手机和互联网来了解世界,同样是对世界的认知,只不过载体不一样而已。现在手机的功能早已强大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手机,但我们是可以离开电视的,所以就呈现出一种沉迷手机,无法自拔的现象。
但我真的已经彻底沉迷于手机了吗?
其实不然,有的时候出门除了需要支付需求外,可能我都忘了兜里还揣了个手机这么一个玩意。归根结底手机只是个工具,它方便了我们联络,便捷了我们的出行,改变了我们打发无聊时光的方式,所以手机会被我们所需要。
但当我的需求变得单一,比如想要知道时间,抛开这些功能,我何不选择一块手表,既是一种装饰,又满足了我的需求。所以手机和手表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工具,只是手机附带了许多我们所需得功能,所以对于手机的依赖性就更高。
当时我还在高中的时候,腾讯出品的一款手游—王者荣耀,我想大家对这款游戏并不陌生,那时面临高考的我压力非常大,于是这款手游成了我的解压方式,上课玩,下课玩,有时晚上睡前也玩,后来不知怎么了突然有一天感觉很腻,于是卸载。
进入大学后,这款游戏又被我重拾,因为跟一群同学一起除了游戏好似没有其他方式进行互动,这款游戏让我显得不再那么另类。后来吃鸡大火,于是我又转战吃鸡,原因很简单,身边的同学都在玩吃鸡。再后来抖音莫名其妙的成为潮流,为了追随潮流或是满足我的好奇心,抖音这个在我手机上只存在了不到三个小时的软件,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手机里。
我现在不玩王者,不玩吃鸡,不刷抖音,手机上也没有一款游戏,我认识到我我再需求这些东西。
所以我以前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沉迷”的东西,在我现阶段并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但是在以前这些却是我精神的寄托,身心的需要。所以所谓的“沉迷”是不堪一击的,一旦你的需求变了,它也就不攻自破。
上了一天的课,闲下来打打游戏这是一种放松解压的方式,也许有的人也许会说这种浪费时间的放松方式,是一种低级趣味,可是高级趣味、低级趣味不都是趣味么,只是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罢了,但是只要你的趣味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都不应该产生高人一筹的优越感,或是不如他人的自卑感。
其实,就像《兰亭集序》中说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参照物不同我们所产生的情愫就不一样,换而言之何必非要与他人去比较,每个人生来就注定跟他人不一样,并没有人规定每个人都要活得一样。
好也罢,差也行,我们没必要去一面玩一面苦恼,产生什么负罪感,要玩就开心的玩,反正时间已经浪费了,心也放飞了,一时半会也收不回,不如就痛痛快快的玩。
如果比较丧,就一个人丧着;如果突然精神大条,就叫一群好友尽情的嗨;如果该交作业了,你就安安心心的去补作业,只要不去打扰到别人就行,只要自己开兴就好。
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如果你非要作死,记得提前买好保险,挨打的时候,态度要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