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困境—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
花了一个星期囫囵吞枣的读完了《四世同堂》,老舍先生从北京的小羊圈胡同祁家发生的故事为核心,描写了在日占期间北京城风诡云谲的局势。以一家之难反应整个北京,甚至是中国正在遭受的苦难。当然在小说中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小羊圈胡同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面对这场国仇家恨的,他们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整个中国当时文人的态度。
“倾城”之下的冠晓荷们
对小羊圈胡同的居民而言,冠家作为最会“审时度势”的一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了自己的一口好的酒饭或者一件体面的衣裳着想,他们可没有任何的家国情怀,战争不过是给他们捞钱制造的机会罢了。冠晓荷的人生哲学是对不如自己的人趾高气扬,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阿谀奉承,一旦胡同里谁要是得了什么好,他绝对不肯错过溜须拍马的机会。他的妻妾被日本人害死,有那么一瞬间他为她们流泪,但是准瞬即逝的感情让他实际起来立刻想如何讨好日本人这样才能获得一口好酒饭。冠晓荷是老中国孕育的“新时代”人,他们的童年在屈辱中度过,青年时代的混战与变革让他们唯一信任的就是手里的金钱与权力,为了获得微薄的权力,他们愿意不惜任何代价,他们是天生的享乐主义者,也是天生的寄生虫,但是甘愿做奴才并未为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自己最珍惜的生命自填黄土。其实对于冠晓荷或者说祁瑞丰这样的知识分子,我想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不过是学了点知识,但并无半点廉耻之人。北京城陷落,他们一窝蜂的跑出来希望出人头地,享受从未得到过的荣耀。北京城古老的文化孕育了繁琐的生活方式,他们享受着北京城里所有的舒适,可是他们并不爱这座给他们温暖的城。倾城造就了他们,但是也毁了他们,从头到尾,他们始终惦记的都是那浮华的小世界。冠晓荷和祁瑞丰的死亡,彷佛是对生命开的最大玩笑罢了。
瑞宣的选择
《四世同堂》里的瑞宣是一个让人心疼的角色,他的思想是全新的五四一代人的思想,但是他的思想深处还是遗留着老北京的影子。小说多次写到他的爱国热情,但是一旦遇到他的家庭,他的热情便一点点的熄灭了,正所谓他爱他的国,但是更爱他的家。瑞宣形象跟巴金30年代《家》觉新形象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传统认可的孝子贤孙,但是瑞宣多了一点激情,在对家庭之爱的过程中,他也有对国事的关心。老舍无疑是欣赏瑞宣的,瑞宣继承了老中国人的懂礼,同时他也具备新时代青年的知识,只是在倾城之下,他没办法像瑞全那样放下一家老小出走。尽管他憎恨日本人,但是他的文化没办法让他去打仗,他的爱国也只是拒绝跟日本人合作,保持中国人最后的尊严。但是随着胡同里的一系列变故,他渐渐坚定起来。钱老人被捕算是激发他的斗志,邻居无辜被杀,父亲自杀以及瑞丰被害最终坚定了自己的内心。瑞宣的选择其实是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抉择,他们的教育让他们不抵抗也不接受。就像祁老太爷说的,北京城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日本占领北京城的八年就是一个劫数,似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正是像瑞宣这样的犬儒主义思想,他们的不敢抵抗增加了汉奸们的嚣张。最后瑞宣也在瑞全的引导下,加入了抗日的斗争中。老舍先生也在瑞宣的身上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我们拥有几千年的文明,文明越来越成熟,但是生活在这样文明大陆上的人却失去了狼性,变得温顺犬儒。瑞宣从最初的犹犹豫豫到最后的愤然选择抵抗,其实也是我们抗战的一个小小缩影。抗战,不仅是一人一城之事,更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之事。
瑞全的出走
在祁家三兄弟中,瑞全是最年轻热血的,也是老舍着墨最少的,相比于哥哥们而言,他的浪漫与激情让他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北京城被占领的时候,他逃出了北京去大后方抗日。在西北农村里他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相比北京城里那些讲理懂礼的人而言,那些缺吃少喝的西北农民身上的真诚感动了他。在漫天黄沙的西北农村里,他的热血与激情渐渐地转化为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出走的瑞全认识到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弊端,高度成熟的文明并没有孕育出真正具有现代精神的人民。瑞全这样的人是这座城市的希望,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但是也接受了现代文化的熏陶,他们是真正能改变这一切的一代人。老舍先生怀着满腔热情去盛赞这样的青年,因为他们是北京城的希望与救赎。如果说瑞全的回归唤醒了瑞宣的抵抗精神,那么成千上万的北京居民的觉醒却是血淋淋的现实。
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救赎
祁家第三代的三种不同选择映射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三条不同的道路,瑞宣基于家庭负担的彷徨与无助,瑞丰为了获得短暂的享乐投靠日本人,瑞全为了激情与梦想逃离北京,成为抗日的一份子。作为古老中国的儿女,他们拥有古老而悠久的传统,他们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同时他们也是被伤害的对象,八国联军侵华,泱泱大国的首都成为敌人的囊中之物,他们在侵略者的手里讨生活,他们又不得不卑微的侍奉一切主子们。
一场突如其来的占领,他们安逸的生活失去了目标,做惯顺民的他们一退再退,无路可退的他们最后奋起反抗。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塑造得最好的人物是瑞宣,他的彷徨与无助正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