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老师在课堂上才不会和你讲这个秘密!

大家好
我是皮妹儿

(这个表情可以说十分浮夸了……)
上个礼拜
(▲点击了解)
让“苯”这个化学物质
走进大众视野

不查不知道
一查吓一跳
“苯”这一生
可比我们在化学课上学到的精彩多了

所以
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
“苯”背后的第二个男人
(皮妹儿封)
发现了“苯”结构简式的
▼
凯库勒

凯库勒(1829年9月7日-1896年7月13日),德国有机化学家,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化学家之一。
原本凯库勒的祖先可以开开心心当自己的捷克贵族(波西米亚贵族),但是据说是因为信奉新教,在十四世纪三十年代迁居德国,后代慢慢的也就在达姆施塔特定居了下来,这一定居不要紧,直接给德国带来了一位伟大的有机化学家。

◤凯库勒 来源维基百科
小时候的凯库勒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在制图和数学方面十分擅长,还在初中的时候就能流利的讲出四国语言。
当时,凯库勒在建筑领域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还没上大学接受专业教育,家乡达姆施塔特就已经有三幢房子采用了他的设计。
后来,凯库勒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德国历史悠久的吉森大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建筑学专业,不出意外的话,在家人的盼望下成为世界著名建筑师,留下几个传世之作也就是时间问题。
注意
前提是不出意外的话

没错
意外就像信用卡的账单
不是你想他不来
他就不来的

凯库勒的“意外”,就出在了他的老乡,“有机化学之父”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一家人身上。
他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李比希就已经颇具盛名,并在凯库勒的学校任教,在经常在学校里开上几场讲座,凯库勒没事的时候也会去听上一听。
而真正造成凯库勒职业生涯转折点的,却是一场法庭听证会。

◤李比希 来源百度百科
这场听证会审理的,是人称赫尔利茨伯爵夫人的案件。
这位伯爵家起了一场大火,火后伯爵夫人丢了一枚宝石戒指,而这枚戒指却出现在了伯爵夫人侍从的手里。侍从拒不承认偷窃,声称戒指是自己很早之前得到的,并不是伯爵夫人那一枚。
当时,李比希作为鉴定专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测定了戒指上的金属成分,结论表明,侍从口中得到戒指的时间,该金属元素还不曾应用在首饰行业中呢,以此戳破了侍从的谎言。
李比希不仅为伯爵夫人追回了戒指,还为自己赢得了凯库勒的滔天敬仰。

自此,凯库勒对化学产生了空前强烈的兴趣,他甚至想要改学化学,但是没办法,家里人不让,还强迫他转入工艺学校学习。
然而,万万没想到,这所工艺学校的化学老师,也不是个一般人,他就是安全火柴的发明人之一,李比希妻子的亲戚,莫尔登豪尔。
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凯库勒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化学实验,熟练地掌握了多种分析方法,终于在自己的不懈坚持下,重回吉森大学,跟着李比希走上了研究化学的“不归路”。(网传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凯库勒的爸爸去世了,他最大的阻力没有了……)

◤李比希在吉森大学的教学实验室 来源百度百科
凯库勒和“苯”的缘分也开始了
▼
1858年,凯库勒发表了论著《关于碳化合物的组成和变形以及碳化合物的化学本质》,不仅强调了碳是四价元素,还引进了“碳链结构理论”:碳原子之间可互相连接成碳链,以碳链为骨架,在骨架上连接氢、氧、氯等原子形成多种复杂的化合物。
根据凯库勒的论著,如此之高的碳、氢比例,“苯”应该为不饱和化合物,并具有典型的不饱和化合物应具有的易发生加成反应的性质。
然而一系列实验结果显示,“苯”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这可愁坏了凯库勒等一众化学家。
“苯”分子的结构到底长什么样啊?

化学家们抓耳挠腮也没想出来个所以然的事,却让凯库勒的一个梦给破解了。
当时凯库勒研究“苯”的结构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晚上他抵不住疲惫睡着时,这些原子分子们就入了他的梦。
据他本人描述,他梦见了几个月来设想过的,各种各样的“苯”的分子结构式,忽然,其中一个分子结构式变成了一条蛇,这蛇首尾相衔,变成了一个环!

◤来自网络
在这个梦的启发下,凯库勒想到:“苯”原来是一条像蛇一样首尾相连的环形链子。“苯”分子虽然活泼,但始终像蛇一样围成一圈,因此才相对比较稳定。
终于,他画出了首尾相接的环式分子结构,1865年,他提出了全新的“苯”分子环形结构,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苯环”。此时距离1825年,“苯”首次被发现,已经整整40年了。
凯库勒这场神奇的梦,被誉为化学史上著名的梦。

◤来源维基百科
1935年,科学家詹斯用X射线衍射法证明了“苯”分子结构是平面的正六角形,氢原子位于六角形的顶点,与凯库勒提出的“苯环”极其相似。如此一来,人们更是为“苯环”的准确性感到惊叹。
此后,凯库勒一直为有机化学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全部精力,直到1896年病逝。
如今我们在化学课上学到的“苯”分子结构,依旧沿用着凯库勒的“环”型结构,也叫“凯库勒式”。1979年,前东德还发行了纪念凯库勒的邮票。

◤来源维基百科
然而,现代化学研究却表明,“凯库勒式”是错误的。
现代化学证实,“苯环”主链上的碳原子之间并不是由以往所认识的单键和双键排列,每两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均相同,是由一个既非双键也非单键的键(大π键)连接。

◤来源维基百科
即便如此,考虑到“凯库勒式”在反应机理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更为实用的特点,并未将教科书中“苯环”结构作出更改,“凯库勒式”才得以继续长久的沿用下去……
从前途光明的未来“建筑师”
摇身一变化学家
到就连做个梦都能破解
数十年化学难题
不仅如此
还培养出了
1901年的范托夫
1902年的费歇尔
1905年的拜尔
三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除此之外
凯库勒的全名是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
为什么这么老长?
因为“冯·斯特拉多尼茨”是个名号
同时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这是1985年
德皇威廉二世将凯库勒封为贵族时授予的
也算是把祖先的贵族封号重新给了他

凯库勒这一生
得引起多少化学家的羡慕啊

以上
就是本期全部内容
因为凯库勒是正式给予了
“苯”一个“形象”的人
所以
我称他为“苯”背后的第二个男人
那你们猜猜
谁是“苯”背后的第一个男人鸭~
(友情提示:跟电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