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来了之小s小感
以前是从来没完整的看过康熙的,看过片段。小s对我来说印象也是比较差,基本被我潜意识认定是没头没脑的不怎么“要脸”的女人。
不过在看过采访信乐团和小沈阳之后,发现她发问还是很有技巧的。原来以为是幕后工作人员的策划的功劳。后来无意看到大s的支持的节目,也是采访信乐团,感觉烂的一塌糊涂。这才有点佩服小s这女孩还是动了脑子做节目的。
和中国主持人相比,她最大的特点的“跳跃”。比如一段很深情的嘉宾陈述完了之后,她会猛的耍个宝让大家又笑起来。
这事包含2个问题。一是这种“不连续”好不好?二是如果好可以用,怎么尽可能的有点逻辑?就这2点,大s比小s差远了。因为同是台湾主持人,应该都是走不连续的路线。但是大s在这两点几乎都平淡无味。不能简单用精灵古怪来形容小s的风格,因为那些问题每一个都很切中访谈中的“矛盾”。有时候我都想这些东西都是她临场发挥出来的吗?准确度太高。
比如采访信乐团那个黑人团长,讲下自己的当年。这本是一个非常容易把握的主持过程。嘉宾讲讲就进入状态,主持人需要结尾就附和前面的逻辑,你的过程真有趣啊之类的。这就很没意思。但是小s讲:“你为什么讲打别人打的很惨这种事情还面带微笑?”这就很有意思的穿插了一下嘉宾叙述过程。大家都哈哈一笑。嘉宾也自然就此打住,话语权交还给主持人。
这种发问除了需要技巧,还暗含一个前提,就是主持人和采访人的身份是对等的,朋友的关系。
因此这种访谈基本不可能出现在艺术人生。朱军是非常“古典”的主持风格。强调连续性。嘉宾叙述完一般是肯定再肯定,是仰视的角度。因此气氛比较“严肃”。类似于上课,纪念性很强。
两种访谈都有其特点。如果说非要综合下,我觉得一个艺人比较喜欢下面的模式。
漫长的职业生涯,一年上一次康熙,临死或者退出演艺圈,最后一次上艺术人生盖棺定论。
不过在看过采访信乐团和小沈阳之后,发现她发问还是很有技巧的。原来以为是幕后工作人员的策划的功劳。后来无意看到大s的支持的节目,也是采访信乐团,感觉烂的一塌糊涂。这才有点佩服小s这女孩还是动了脑子做节目的。
和中国主持人相比,她最大的特点的“跳跃”。比如一段很深情的嘉宾陈述完了之后,她会猛的耍个宝让大家又笑起来。
这事包含2个问题。一是这种“不连续”好不好?二是如果好可以用,怎么尽可能的有点逻辑?就这2点,大s比小s差远了。因为同是台湾主持人,应该都是走不连续的路线。但是大s在这两点几乎都平淡无味。不能简单用精灵古怪来形容小s的风格,因为那些问题每一个都很切中访谈中的“矛盾”。有时候我都想这些东西都是她临场发挥出来的吗?准确度太高。
比如采访信乐团那个黑人团长,讲下自己的当年。这本是一个非常容易把握的主持过程。嘉宾讲讲就进入状态,主持人需要结尾就附和前面的逻辑,你的过程真有趣啊之类的。这就很没意思。但是小s讲:“你为什么讲打别人打的很惨这种事情还面带微笑?”这就很有意思的穿插了一下嘉宾叙述过程。大家都哈哈一笑。嘉宾也自然就此打住,话语权交还给主持人。
这种发问除了需要技巧,还暗含一个前提,就是主持人和采访人的身份是对等的,朋友的关系。
因此这种访谈基本不可能出现在艺术人生。朱军是非常“古典”的主持风格。强调连续性。嘉宾叙述完一般是肯定再肯定,是仰视的角度。因此气氛比较“严肃”。类似于上课,纪念性很强。
两种访谈都有其特点。如果说非要综合下,我觉得一个艺人比较喜欢下面的模式。
漫长的职业生涯,一年上一次康熙,临死或者退出演艺圈,最后一次上艺术人生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