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记 也算不上是游记
前些日子去了西安,去圆了一个高中时候自己无端许下的诺。本不爱写游记,因为总觉自己心路繁复而笔力浅薄,平日留与思考的时间也不多,所以跋涉过几千里却还是习惯了一个人用简单粗放的相片来记录所见风物。只是这一次,还是打算试着写一写吧,毕竟这之后我可能就没有太多的想法去行走他方了。写下来留作纪念。 一篇写实录,也写心路,只是我的思想很是随意,笔下曲境折跃,想到哪写到哪,反正是不足为外人道,聊以自解罢了。 用时间做序列,这样至少可以稍微显得不那么杂乱无章。
壹 每次旅行,大都是从一趟航班开始的,现在是三月,淡季远途机票比铁路划算。条条大路通罗马,我选择了坐飞机。我这个人呢,打小就自闭,说白了就是没朋友,不爱附和,思路清奇,性格孤僻。对于我来说,其实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去某个景点打卡拍照朋友圈,更多的意义来自于旅行本身,跟已知相见的人去探那未知的景。虽然还达不到王家卫所言“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境地,但至少也是心向往之。当然我也并不排斥那些单纯为了打卡而上路的人们,毕竟他们才是在路上的大多数,反观我自己倒反而是异类了。 我很喜欢在路上的那种感觉,明媚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你有明确的目的地,有你想去见的人,而需要你做的只是最简单的等待而已,仿佛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对于我这种悲观的人来说,“希望”二字显得弥足珍贵。

比起用文字,我更喜欢用歌曲来表达一时的心境,因为纸上的定势终究苍白。倒不是我鄙夷文字的能力,而是我至今还没有能力把我所想所感受的一切用文字去倾泻出来。我真的很敬佩有这种能力的人,如同我此行要去见的那个,在我的眼里,发出耀眼炽烈的光,而那时年少的我,卑微到尘埃里。 Coldplay的《0》,半曲写意,半曲留白。加上一张照片,就凭此录下当时心境。
贰 “我终于来到了这里” 这是第一脚踩在地上的时候我的想法,开旷的天空和大地,干燥凛冽的呼吸,我仿佛能感受得到古时长安文人笔下的波澜壮阔从何而来,便是从这天上,从这土地里,从这其间的每一次呼吸中来。 初中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很聊得来的地理老师,我叫他老蔡,那时其他老师早已忘了干净,我却还记得老蔡的脸和他那个习惯性用右手摩挲左脖子的动作。我喜欢独自在放学后去办公室找他,跟他聊天胡侃中国各地的人文,世界各国的贸易,他看好我的见地与求知,我欣赏他的坦率与诚实。我跟老蔡有许多故事,但还是不在这里写太多了。 记得初二的一个普通下午,他跟我聊天,说如果我有机会多去走一些地方,我就会知道,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不只是一个地方的气候,因为气候会影响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文,这些人文会组成独特的历史。所以说人其实也像粮食作物一般,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由自然地理所决定的。当时的我听着这些话只觉得这是瞎扯淡,纯吹B。 直到后来想起,才觉得老蔡确是个好老师,他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视界的启蒙。 机场到城内的大巴驶过无数红白相间的花树,它们狂野的生长在荒芜之上,独特的是这种树木外观难见绿叶,唯有无数红花。它们牺牲了光合,一心只想要绽放,不禁让人感叹起西北秉性里的苍凉气节来。



进到城内随手拍了几张,没有专业的照相机,没有后期的再曝光,MI6的像素也不尽如人意,这样不及所见十之三四的成像都尚且有美感的话,那可想而知身临其境时该有多么认人惊叹。 视觉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每一眼都能看到古今,矛盾地调和在一起,却又不显得突兀,与其简单的说美,不如形容为精妙更加合适。
叁 放下行李之后,第一站是傍晚的回民街,期间经过鼓楼。在看到它之前我还一直以为钟鼓楼是同一个楼,因为他们在大多数旅游攻略上都放在一起写。记得地主老大跟我说,鼓楼的鼓上面写着不同的节气,每个节气会敲不同的鼓。发自好奇我就想着上去看看,直到发现楼梯上的那个售票处。“能圈钱的地方就多圈钱。”听到地主老大一脸镇定的说出这话的时候,我竟然觉得莫名好笑,因为实在是太真实了。

那天周二,又是旅游淡季,可即使这样,回民街还是热闹非凡,在路中间拍了一张,各色的招牌各式的荧光灯各地的方言交杂在一起,自成一个五光十色的小天地。老大问我想吃什么的时候,我已经眼花缭乱不知选择,于是就从听得最多的羊肉泡馍开始吃起,点菜的工作自然而然的交给地主胜任。 曾经为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摸索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医理论,我本是一种热性的体质,又长期生活在湿热的珠三角,湿阻热浸之下,产生了血热,这种体质使我酷爱冷饮,且身体完全不惧,只是湿热的夏天让我难受至极。 直到快半年前,我才终于发现了这个体质的根本原因,并通过手术将它根除,让我夏天不再这么烦躁不安,可代价是我不能再肆无忌惮的吃冰喝凉水了。人总是习惯的奴隶,这么多年的爱好,一时半会儿真的改不过来。于是,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得了肠胃病”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其实我并不挑食,可是当吃那个泡馍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胃并不能接纳它,每次犯肠胃炎的时候,以往次经验,我能吃下的量,不及平时的四分之一,我想着要留着这些容量去吃比较好吃的食物(emmm.....例如吃冰)。现在想起来感觉真是挺对不起地主大佬这么热心的招待。 之后我把摊在最上面的羊肉片吃了,细心一点就不难发现,这羊肉跟在南方吃到的羊肉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南方的羊肉需要用许多的香辛料去除羊本身的膻味,以至于吃到嘴里的羊肉,只剩口感,而味道早已经被香料夺走了。而这里的羊有一种特殊的肉的甜味,这种甜味甚至可以融入到汤里,让那碗无色的清汤能够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味道,在我的味觉记忆里面,那是像荸荠汁和乌鸡汤混合在一起然后冲淡的滋味。 然后是麻酱凉皮。说实话我对这东西是真的提不起兴趣,老大说麻酱是芝麻酱和花生酱一类的混合制品,那么我想我一个湖南人对这个味道不感冒也算是挺正常的吧。倒是那一种叫做冰峰的罐装饮品,我从未喝过,但是喝第一口就觉得很喜欢,大概这东西在北方的地位,就好比南方的广式菠萝啤,是属于那个地区的独特记忆。

走出泡馍店,夜色初下的回民街显得更加绚烂夺目,跟着老大吃了一串黄色的不知道是什么的糕,糯米的甜味和花香混在一起,真是绝妙的组合。

回民街的后半段,一路跟着老大走进了一家炒米店。当时我的内心是绝望的,我寻思着炒米是什么?不是炒饭也肯定是一种跟炒饭差不多的大份食物,这个时候让我吃一份炒饭你不如直接掐死我。。。然后我就看着老大独自去点餐了。当时大概进行了几十波心理博弈吧,最终决定我至多吃两口饭,老夫就是死在这里,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绝不多吃一口!
结果端上来一碗汤。。。。然后的事就8说了, 真香。。。。

其实也不能说是汤,因为它很稠,但又不是粥,因为它又很稀。暂时不知道怎么归类,反正就是很好吃。唉终究逃不过人类的本质。 分盘的时候,老大让我多舀一点碗里的红色方粒,起初我不知道是啥,就随意淘了一点。没想到这是唯一我吃完得比较快的一次,红色的方粒是山楂。吃完抬起头来的时候,看到老大碗里剩下一堆不爱吃的莲子,在其间找着那些红色的山楂粒。想到之前说让我多舀一些红粒,我突然反应过来,老大对我还真的挺好的,总是细微之处,更显一个人的内心。 走过这么多的地方,见过这么多的人,我还是认为见微更能知著,很多的细节,我可能不明说感谢,但我心里有数。

接着,我们大概穿过了整条回民街,因为灯光逐渐暗淡了下来,街尾是一家雪糕店。我的胃跟我说它今天接受不了,我的大脑让它给我闭嘴,因为我是真的挡不住吃冰的诱惑。看着各种颜色味道的冰糕,眼馋的同时一如既往的开始犯选择困难症。马上我就想到跟本地人吃一样的一定不会错,只是没想到刚说完,地主老大就让我自己选择。emmm.....后来我充分见识了地主老大的“劝退”技能的强悍。。。。

我要了两个颜色最特别的口味,即使是没什么胃口的我依旧觉得很好吃,毕竟我那么喜欢冷品。

可惜,世事难料。 自打蹭了一口地主大佬碗里的,才知道为什么总是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个口味写做什么糟吧,我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口味,暂且叫做酒心的冰糕吧,给我的感觉就是,卧槽那真的好吃得过分了。
肆

转场的路上,钟楼亮起了灯,白日行走的楼梯道化成了夜晚广场的观众席。头顶之上是千亿的星火,熙攘之间漫过西伯利亚干爽的风,老大干净的脸上晕染了一层柔和的金色灯光,显得有些出尘。我们慢慢向前钟楼饭店的方向走着,真是零落而美好的夜。

时间富余的缘故,我们跑去玩了一场密室逃脱,在网上找店面的时候,发现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异常发达。在这背后,西安众多高校的大学生们应是最大的动因。想象中的西安是一座悠久沉重的古城,可如此多青年的涌入,给这座城市古老的身躯换了新血,使它焕发出了别样的活力。 我总是喜欢用“有需求就有市场”这句话来解释地区产业的形成和分布,然而这句话最初是老蔡经常念叨的,只是他不知道他不经意的口头禅偏偏在我脑海里入木三分了。 我们选了一个类似devotion的古宅题材密室。可惜,玩过好几次密室的我,技术还是没有啥长进,大多数时候都是一脸茫然地看着没有玩过几次密室的真正大佬在玄学般的解谜过关。然后我一次又一次地向大佬发出无能狂问:“MD!?WSM??” 心想要是这个游戏有得分系统,那我的评级填空上肯定是一个巨大的“菜”字。 虽然最后的房间没有完全解密出来,但我自认为能跟着大佬混到这里,已经算是很满意了。


走出地面,回住宿的路上,灯火璀璨,不同于珠三角那种单为照明而刻薄至极的白冷光,西安的灯火是温暖的,照在街上,能够融化人们脸上的凝重。 《如去年一样伤悲》,乐队名为旧北,晚风故友,三两好酒,像极此时。
伍 住宿选在了德福巷的一栋破旧的居民楼里,我起初不知道德福巷是有名的酒吧街,直到晚上回到这里时才见到了它应有的全盛光彩。


街上很干净,出乎意料的没有响彻十里的大音响,没有夜店的风骚舞娘。每一家酒吧咖啡厅都悉心打理装点着自己的三寸天地,配上轻柔的民谣或是清亮的独立音乐,塑造着它们各自想要展现的风格,吸引着每一个行过门前的客人。 这与我去过其它城市的酒吧街是完全不同的。东莞佛山的酒吧充斥着令人窒息的酒气和烟味,门口总是站着一队年华正茂的女子,见到身着名牌的男性,便上前挽住手臂,满面含笑的问一句“靓仔,进来玩啊~” 广州的小酒吧更甚,揽客的迎宾多是浓妆艳抹,她们逢人便问一句“老细,得唔得闲吖~”,此间红灯绿酒,实在是让人窒息。 匆匆回到住宿地,简约的装修,一应俱全的家具电器生活设施,给人一种归家的感觉。关门后坐在小沙发上听着歌,想着上午我还在广州的早茶店里吃肠粉,半日之隔,已在这个千里以外的陌生城市坐定,这一天仿佛比其他日子漫长得多了,人对时间的感受,真是奇妙。

想起了一首李宗盛老爷子的歌,不是那首为人熟知的《山丘》,是另一首,叫做《匆匆》。很多人说这是一首忧伤的歌,我听来不然,李宗盛的歌只是记录平凡的生活,若你觉得一首歌悲伤,那么真正悲伤的,其实是你自己的故事。

第一日的事就记录到这,开始写的时候也没想到会写出这么多。后面几日的事情,等到有空余和闲心时候,再补上好了。
最后,感谢地主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