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伦贝尔,与“三少民族”邂逅
说到呼伦贝尔,你会想到什么呢?你想到辽阔的草原;想到最澄澈的白云蓝天;想到春天的五颜六色;想到夏天的清湖、秋天的金黄,冬天的积雪。而我想到了生活在呼伦贝尔的人民——三少民族。
“三少民族”他们分别是指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三少民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三个自治旗。
说到鄂伦春族,不得不提他们的服饰。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柔软又轻便。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鄂伦春族的服饰现在已经成为独特的民族工艺品,深受旅客的喜爱。

“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南山坡的人们”,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居住在大山里的子民。由此可见,大山对鄂温克族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鄂温克族是被我国政府唯一特许在山林中狩猎,合法的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生活的一群人,又因为这些猎民世世代代穿行在大兴安岭的林海,以驯鹿代步,靠饲养驯鹿为生,所以是中国惟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一定要来到呼伦贝尔的鄂温克族自治旗看看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驯鹿,那些为圣诞老人拉雪橇的可爱精灵。也许是因为驯鹿,鄂温克族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达斡尔族的祖先在嫩江流域开田垦荒,兴建家园。几百年过去,经过祖祖辈辈的努力,这片土地收获了“曲棍球之乡”、“萨满之乡”、“歌舞之乡”、“大豆之乡”等美誉。近年来,达斡尔族旅游业蓬勃发展,烟波浩淼的尼尔基水库、风情独特的中国达斡尔民族园、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神秘博大的萨满博物馆、历史悠久的金界壕、风景秀丽的莫力达瓦山正吸引着中外游客。

来呼伦贝尔,与“三少民族”来一次浪漫的邂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