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在钦州写故事:最喜荔枝上市时
一年好景皆阅尽,最喜荔枝上市时。
荔枝,岭南佳果。自幼生长在“中国荔枝之乡”的我,对荔枝甚是喜欢,每当提起荔枝,就让我口馋,直盼荔枝上市,以大饱口福,大快朵颐,到最后大呼过瘾。
好吃荔枝是年幼时就落下的毛病。母亲说,我小时候一说到荔枝就眼亮,一看到荔枝就要吃,不给吃绝对不善罢甘休,常因饱吃荔枝不吃饭,瘦骨嶙峋。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却没有饱吃荔枝的印象,对于荔枝,倒是有着“梦里寻她千百度”的念想的。
为了吃上荔枝,小时候的我可谓是历尽艰难险阻。尽管家有荔枝三两棵,可缺少管理技术的父母,侍弄惯了水稻却对付不了娇生惯养的荔枝,荔枝常常是开花不结果,一场花开果落空,空欢喜一场。靠天吃荔枝不行,看别人施舍的也行不通,但那时囊中羞涩的父母,忙于生计奔波,为我们的未来设想,没有闲钱满足我们吃荔枝的愿望,靠亲朋好友送点已是美好奢望,更多的时候是“望荔止渴”。唯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因此,为了吃上一顿荔枝,自己练就了飞檐走壁的本领,练就了一身猴子上树的功夫,披荆斩棘,躲开眼线,上树偷荔,以饱吃一顿。我的几个儿时玩伴因偷荔而落马,被誉为耻辱,而因他们责我胆小常不分偷来的荔枝给我,才让我落下清白之身,也算是“因祸得福”。更多的时候,我是在红荔挂枝时,早早起床,到挂满荔枝的大树下,捡掉到地上的荔枝,或是在果贩落果,待在树下,等果贩的失手,成全我守株待兔的美梦,待果贩落完满树的荔枝后,一大群小孩并抢着上树,采摘那些位置难摘的荔枝吃。记得我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曾因采摘荔枝失足,从七八米的树上掉落地上,而在我掉落的周围,是几颗很大的石头。我居然安然无恙,掉落后马上爬起,背上书包赶回家,不敢告诉父母,担心其责骂。
可能得益于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吧,自那一跌之后,“孺子不可教”、“笨得无可救药”的我,开始聪明起来,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一路顺利地考上初中,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毕业后碰巧又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不再是囊中羞涩,满足了饱吃荔枝的愿望。
荔枝酿美誉。在物质匮乏、交通不便、技术不高的年代,受地域及保鲜技术限制,荔枝出不了远门,吃上一顿荔枝曾是多少好荔之人的痴心妄想,只有掌握更多资源的人才有一饱口福的权利,平常人是难得一尝的。于是,便落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千古佳句。
我生长在有“中国荔枝之乡”美誉的灵山县,荔枝果园一片连着一片,可谓身在福中,尽管荔枝分大小年,但随着荔枝管理技术的提高,年年都有荔枝上市,掏几个小钱,便能饱吃荔枝,过上胜似神仙的生活。
佳果美名扬。随着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灵山荔枝以其悦目的颜色、状如凝脂、甘软滑软的果肉,清甜浓香、色味俱佳的味道,穿州过省,跨越大江南北,传遍海内外,不但国人夸奖,连外国人也说“OK”,其上乘品种如香荔、桂味、糯米糍等频获国际金银铜奖,“一时多少荔枝,尽入美誉中”。而随着每年荔枝节的举办,通过“荔枝宝贝”的代言、龙舟比赛的激桨扬帆、诗词学会文人骚客的即兴歌赋、生态旅游旅客采荔等手段,荔枝成为了家乡的一块金子招牌,成为了结交五湖四海的可资借鉴的依托。热情好客的灵山人,以荔会友,宾朋遍天下。
随着岁数日增,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荔枝是致热之物,吃多了常会牙疼,但我始终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过后仍旧是大吃特吃,套用打油诗一首就是:“荔枝生岭南,夏来上市时,日啖荔三百,牙疼不要命。”对荔枝的热爱可谓是死性不改,一往情深。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