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科012
存款准备金率
现代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逻辑: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经过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吸储、放贷,进行信用创造。
央行调整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的两大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
存款准备金:银行留存出来应付储户提现需求的这部分资金叫做存款准备金。
这个留存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就可以控制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
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存款准备金有货币放大器的作用。
例如存款准备金率为10%,储户每存100元,银行留下10元,90元可贷出去;拿到贷款的企业也会把90元存起来(这里为什么说把钱存银行呢?不是应该用于生产吗—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企业用贷款买生产材料,提供材料和服务的一方把收回来的钱存银行。实际上谁也不可能揣着巨额现金满街跑,各流通环节的钱最后还是回到银行),留10%即9元在银行,剩下81元还可以贷出去。这个过程不断循环下去,整个环节流通下来,100元的存款最后可以让整个社会流通的钱变成1000元。
基础货币(M0),即为央行发行的货币
广义货币M2=M0*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倒数—两个数相乘=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当存款准备金率为20%,每在银行存100元,市场上的广义货币有500元(100*5);当存款准备金率为5%的时候,每存100元市场上广义货币为2000元(100*20)
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是央行控制市场上流通货币数量的一个调节器。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使社会上的钱成倍的变多或者变少。形象地可以理解为水龙头,拧紧一点水流就变小,拧松一点水流就变大。
所以降准=防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市场上的钱。
银行贷款意愿和个人持有现金的意愿也会影响广义货币.银行不愿意放贷出去,即使降准信贷规模也起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