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走红背后的思考
最近上海一位流浪汉意外走红,引发全网关注,成为网友讨论的热点话题。这位流浪汉叫沈巍,上海人,公务员,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这些称谓揉在一起产生了化学反应,原本平淡无奇的沈先生一夜间被火了起来,据了解走红并非沈先生本意。接下来各种蹭热行为就陆续地出现了,媒体报道,网红直播,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主动上门联系……沈先生着实被互联网消费了一把。
但是如沈先生自己所说,“走红不能改变我的命运”,流浪汉始终难被社会认可。沈先生拾荒的习惯起源于小时候,在艰苦环境里长大,为了读书,从小就捡垃圾,橘子皮、碎玻璃,能卖钱的都捡,然后就去买书,也因为这样,沈先生小时候经常被同学们嘲笑。可他自认为这是一个“好习惯”,这个习惯也一直陪伴他,直到他踏入社会成为一名公务员,这时候沈先生才发现社会并没有很友好地接受他这个习惯,他伤心、赌气,加上时运不济,正式流落街头。一路走来,沈先生以书为伴,以拾荒为荣。他坚定地认为,在一个提倡垃圾分类的社会,他从小捡垃圾,反被嘲笑。
笔者会想,沈先生应该自己也是矛盾的,是选择保留自己舒适的习惯、放弃社会认可的行为,还是选择放弃自己舒适的习惯、回到社会认可的行为上。尽管沈先生大胆地选择了做自己,但笔者认为他的内心世界并不舒畅,缺少社会的认可,成为被孤立的个体。
笔者也会想,刨除上海人,公务员,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这些标签,单讲沈先生从小捡垃圾这个事情,照理说是好事,他的初衷是变废为宝。但或许是这样,凡事讲究有个度,显然沈先生根深蒂固的思维已经越过了这个度。我们很多时候也有这样的问题。笔者身边有位朋友,从小被灌输要勤俭节约,但这位朋友对勤俭节约却有过度地理解,行为上异于常人,导致私底下经常被人八卦消费,但这位朋友和沈先生一样的态度,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实际上,对于尺度的把握,能够决定其思想、行为是被认可还是被否定。所以孩子从小很多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尽可能多去正确有效地引导,排除各种隐患。
最近在看徐静波先生的《静观日本》,里头有一个主题是“日本为什么没有乞丐”,讲的是流浪汉的事,里头提到当地政府可让贫困的国民申请“生活保护金”,但许多流浪汉拒绝接受,他们觉得,自食其力,是做人的一份尊严,观点似乎与沈先生接近,尽管流浪汉并不受人待见、没有稳定收入,以拾荒为生,几乎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不过,沈先生是幸运的,至少二十多年来,单位还一直给他发工资,还是来自父亲的遗产,给了他放飞自我的资本。只是热度一过,回归原始,沈先生是否看到流浪的尽头?

注:
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
本文基于个人认知展开叙述,部分材料来源于互联网,可能会有部分陈述与真实情况不符,欢迎留言指正;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