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本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一个月,一开始觉得他的散文适合高中生看,因为简直就是金句达人,随便背两句就能用在作文里。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集子,前面选取的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散文和随笔感悟,一个有文采的哲学家的随笔感悟,随便摘出来几句就是富有哲理的高考作文必备名言警句。
但是随着往后深入的读下去,尤其是读到他对于哲学的看法的时候,呈现在我面前的形象却又是一个及既深刻又单纯,既平和又尖锐的一个深爱哲学的老人。这两组词看似有些矛盾,但放在他身上却是再恰当不过了。他的深刻来源于对于他哲学的热忱,他没有把研究哲学这件事情当成工作来做,即便是工作也是他的兴致所在,是他一生所热爱的追求所在。他认为哲学就应该是形而上的,这才是哲学应该有的样子,因为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本身就是人类精神的终极探索和追求的问题,他说“哲学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而它寻求解决的方法却是科学性的”,因此便注定了哲学无法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是一门无用的学科,但它却又融入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生活里。他说哲学可以翻译成“爱智慧”,是我们的灵魂追寻智慧的过程,他把哲学看作一种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精神生活的思考和探索,也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灵魂的不同,因而造就了哲学的丰富。
他又是单纯的,在一切务实,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他有点像陶渊明般的存在,他有他的一亩三分地,快乐的耕耘着,任凭外界如何风雨变换,既不为名也不为利,默默守护着自己的这一小块田地。他说他自己不是天才,因为天才都是大师般的存在,能开创新思想,开启新时代;他又说自己不能算是学术专家,因为他从不为了写专著而写专著,为了做学术而做学术,他说自己算是一个哲学家,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本书中收录的他的关于哲学的文章“通”而不“俗”,让我觉得原本高深晦涩不近人情的哲学也能这么平易近人。
他是平和的,其中有一篇文章记的是一个为思想而痛苦的农民,他没有带任何偏见的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的思考与挣扎,即使这思考和挣扎看他看来是滑稽可笑甚至是荒诞的。 看完这篇文章至少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精神上的痛苦往往源自于书读的不够多而想的太多,想要减轻这种痛苦就多读书吧。
同时他对于这个轻视精神生活而重物质的社会现实也并没有显得痛心疾首,甚至从不曾呼吁什么,只是通过他的散文轻轻的说了一声,要有精神的追求,要有灵魂的探寻啊~朋友。
他又是尖锐的,他说哲学系就应该只有几所好的高校开设就够了,哲学系不是培养领导的地方,也不是培养实用性技术人员的地方,更不应该是混个文凭出去找工作的途径,应该是少数真心热爱哲学,甘于清贫踏实追寻智慧的人的桃花源。他还说,“我们中国一直都有重实用的文化传统和国民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没有精神价值的地位。无论什么精神价值,包括自由、公正、知识、科学、宗教、真、善、美、爱情等等,非要找出它们的实用价值,非要把他们归结为实用价值不可,否则就不承认它们是价值”。
“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对精神价值的尊敬,承认精神有物质不可比拟的神圣价值和不可用物质尺度衡量的独立价值,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成就体现为它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所说的精神文明,基本上是指儒家的那一套道德学说,其成就体现为社会的稳定。”
“西方不但有科学传统,同样也有人文传统,而首先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恰恰是西方人自己,这些先觉者在反省中注意到了东方传统的长处,正表明了他们的立足点不是狭隘的民族性,而是人类性。我们的论者不去注意他们的这种立场,却挑出他们赞扬东方文化的片言只语沾沾自喜,则恰好暴露了自己的狭隘性。”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有几篇反复读了好几遍,后面的文章有些难度但是也很有意思,甚至我觉得以后有闲暇了可以买一套他关于哲学的书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