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网络时代的私人观影史
查看话题 >私人影史 | 前网络时代观影体验
{前网络时代} —— 长辈们怎么娱乐呢。
旧文链接:个人文章目录 | 女性影史 | 《小家伙 Ayka》影评 | 《梵高 永恒之门》影评
既然是前网络时代的私人影视,那就不是我自己说得出个所以然了。于是我问了一下家里人。下面是家里两代人的回答——我姥爷的答案,和我娘亲的答案。
姥爷的答案
姥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人。年轻的时候就离开老家,去了哈尔滨。在“东方莫斯科”度过他的青年时代,同时也学了俄语,喜欢上滑冰和去电影院。哦,也喜欢上我姥姥,两个人会一起去看电影,路上先去秋林公司买了西点。

我们年轻时外国电影只有苏联电影和少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电影的引进由文化部控制和选择,多数是革命题材的电影,苏联也拥有一批世界知名艺术家,像托尔斯泰、普希金、莱蒙托夫,他们的名著,如《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琳娜》、《静静的顿河》等都是世界级的,因此也有西方的改编电影。当年苏联电影艺术水平也很高。
苏联版:
欧美版:
后来国内经常举办某一国家的电影周,自然都是选择有“正能量”的出类拔萃的电影:印度电影《流浪者》、《两畝地》、《暴风雨》都很好,日本电影有《追捕》、《望乡》、《生死恋》、《泥之河》都令人难忘。


你姥姥最喜欢的电影是奥地利的《茜茜公主》系列,还有奥黛丽·赫本的几部。


改革开放后才有更多西方电影输入,早期二战题材为主;后来欧美电影以欧洲为主,主要是名著改编:《巴㴝圣母院》、《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等艺术影片。美国的较少,也是因为名著不多。

再后来受好来坞影响,商业电影——娱乐为主的电影——湧入,至今都占据着市场的主体,再加上票价奇高,涨到了十元一张,性价比不高,从此我们俩就告别了影院。
有了你之后,我喜欢看迪士尼动画。现在在平板上看你分享的‘资源’,就挺好的。
旧日记链接:迪士尼经典动画
娘亲的答案
娘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算是红旗下的一代。因为时代的关系, 她的观影体验也不仅限于和父母一起看电影,还接受了很多有“宣传”意义的影片。
最小的时候喜欢国产的《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因为有芭蕾舞版。这让我对芭蕾舞充满向往,这也是为什么退休之后还去学舞蹈。
剧情片版:
芭蕾版(样板戏):
B站视频:
【样板戏】白毛女 1972年版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样板戏】红色娘子军 1970年版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后来我也看了《生死恋》和《追捕》。我喜欢山口百惠和栗原小卷,在荧幕上见到她们之前,都不知道女生还能穿得这么好看,和革命“铁姑娘”完全不同。所以我逢日本电影必看,看过《伊豆的舞女》、《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还有《野麦岭》。

欧美电影里有一部叫《水晶鞋与玫瑰花》,其实就是灰姑娘,是英国拍的。因为它和从布景道具到人物造型都与我曾经看过的电影不同。所以记忆深刻。
改开之后,电影引进也更广泛,终于有了欧美大片。我喜欢上爱情故事片。比如《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诺丁山》这一类。女星比较迷茱莉亚·罗伯茨和斯特利普;男性就迷休·格兰特和拉尔夫·费因斯。

再后来也不迷影星了,看到他们都老了好伤心。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再去电影院,只带你去看过迪士尼动画和《哈利波特》。
现在退休了,豆瓣说什么好看,我就去看什么。嘻嘻。

旧文链接:个人文章目录 | 女性影史 | 《小家伙 Ayka》影评 | 《梵高 永恒之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