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博览,是一种典雅的生活方式。家旁边的街道图书馆里,有《中国图书评论》、《书城》月刊和《新华文摘》半月刊,没有《品读》、《读书》和《博览群书》。
1.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王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山西人民出版社)是中国文学史与文化研究的代表性的著作。该书由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写序,可见其具有社会史和思想史的价值。
该书认为,中国游民文化是从宋代形成的。《水浒传》是其代表。
2.
昨天下午,将霍松林先生主编的《中国诗论史》上册(黄山书社,2007),在上海图书馆参考阅览室借出,津津有味地看了一小部分。根据霍先生的前言,该书前前后后写了十几年,比较多“同情的理解”,是当今不可多得的诗学研究专著。
霍先生其实还研究文学理论。他是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教自考《文学概论》的主编之一。遇见陕西师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他说,霍先生前几年就走了,先生去世得比较突然,陕师大不会宣传。
3.
还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诗品译注》。复印了曹旭教授《南北朝士族文人的自我转型——以颜之推对范晔的批判为例》等五篇论文,另《20世纪<诗品>研究的重要收获——论曹旭<诗品集注>和<诗品研究>》一篇论文。曹旭教授是上海师大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汉魏六朝文学、文论和近代诗歌。
看这些论文的时候,想起曹旭教授送给我的书《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那是2011年的春节放假期间。
4.
【引文】汉代人把社会秩序不安定也归罪于历法,自然要动员很大力量来修订历法。从魏晋到隋唐,人们至少还把日食看作上天示警。宋代虽然已经知道日食不是灾异,但仍然要庆祝当食不食(就是按照历法推算应该发生日食的时候却没有发生日食),到了明代,连当食不食也不庆祝了。(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8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5.
赵洪联著《中国方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以“术数”开篇,从《墨子·节用》讲起。第一章:术数、方技探源,前言载:方技一词,先秦仅见于《墨子·迎敌祠》。第一节《墨子》的“术数”、“方技”。《汉志》将天文三志等等成为“术数”,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成为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