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读后感
书到了很久,放在那里至少一个月了。偶然看到《在菜市场遇见城市设计师》,被非虚构的文字吸引。作者讲述了自己在广东越秀区的农林菜市场见闻,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观察描述了当时所见。何老师文笔不错,记录描述得也比较详尽。还有后面对老旧小区的描述也是带着理想的学者的眼光。
我觉得新鲜,第一次了解了东莞和义乌。在我眼中的小商品城其实是一个信息和资源流动极大的地方。这里的小商贩比国际政治学者更早知道特朗普要当选的消息,因为支持特朗普的旗子订单是希拉里的10倍。他们从微小订单中的预测已经超过专业观察家。他们是精明的见过世面的。
义乌在绝大多数人那里只是做生意的场所,而不是生活的地方。他们开着进口宝马SUV只是为了做生意方便。这里人们打招呼的方式是“今天你做了几单”(生意),而不是充满人情味的“今晚你吃了什么”。
这跟另一个作者对阿那亚的观察相似,一群来自北京的买房客成了那里的业主,凭借着相近的背景和信任,建立了较为亲密的社区。这就是现在阿那亚社区,在那里美好的东西会被放大。在那里你要学会如何跟孤独相处,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那里有近几年很火的著名的孤独图书馆,有看起来怪异的海边礼堂。这些我还没来得及去打卡的地方,经作者一介绍反而消解了我去了解的兴趣。不过是因为房子不好卖而制造出的噱头。但是无意中满足了人们的渴求信任邻里关系的愿望。重要的不是你住在哪而是与谁为邻。这里被还原成了一个村,一个部落,一个只有当地业主才懂的语言。这里是很多人来过责任之外第二人生的地方。有谁能想到进入21世纪,人们更渴望的是回归小时候的传统的热热闹闹的邻里关系。或许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人长大了。人长大了就渴望小时候美好的关系。
我不太同意作者对范家小学的歌颂,仿佛那是一座避难所人间天堂。我不认同这种学者的温情,这是用一种精英主义才俯视下层社会,并一厢情愿把它当成伊甸园。我还是更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以及寒门再难出贵子。我不太相信未来几十年学校体制的大变动,既然中国免不了继续工业化,那适应工业化而生的学校就不会变。也许会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调整,但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城镇化在继续,教育资源竞争激烈,留守儿童问题不会那么快解决。说实话我甚至有点反感这种对苦难的美化或一厢情愿。
美国某州犯罪率的下降居然与几十年前通过堕胎合法化有关,而不是经济繁荣福利增加。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超过人们的想象,所以留守儿童问题也绝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就可以解决的。
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描述,互联网公司兵败城下,因为缺少对传统应有的敬畏。不是所有行业都可以任由资本渗透的。海尔这个传统制造业的老兵让人敬佩,睿智的张瑞敏带领海尔人打下了一座又一座山头,并且仍心怀敬畏与危机,时时如履薄冰,分分锐意进取。这不仅是一个企业,也是一个人该有的态度。
无人机在新疆的棉田大显身手。看似最传统的农业却带给人最新鲜的感觉。高科技找打到适合自己的应用场景,一切变得焕然一新。在中国的国情下,好像农村包围城市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最广大的农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广阔的国土,这些都是创业者决策者需要认真衡量的。尽管拼多多是商界里的一根稗草,长势看似比稻粱还要飞快,但终究还是要被拔掉。
翻阅完整本书比较感同身受的就是颜值革命了。比如外滩的颜值网红咖啡店DNA。再次证明美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审美需求终于被提高到了新高度,不美的东西终于不再吸引人。那些美丽的民宿,高颜值餐厅,高颜值书店咖啡厅,甚至焕发古老魅力的民居,终于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还有一点就是当今正在崛起的民粹主义。内政决定外交。日本和美国的对外政策与中国的摩擦,无一不是受内政的影响。警惕民粹主义的抬头不是一句空话,比如刚刚315新西兰的那场清真寺大屠杀。有人认为那是欧洲白裔的复仇。种族冲突,难民问题,经济衰退,这个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前车之鉴的两次世界大战,有灭犹运动和南京大屠杀,人类也许应该学会点什么。
书里我很认同的一点是朋友圈热点可能无足轻重,你看得到的地方才会有所关心,眼界要再拓宽一些,心灵要再放大一些,不要被一时一事迷住双眼,警惕思想的被同化和认知随从。保持距离,保持敏感,保持批判,爱这个世界,但不盲目。留一下温情,但不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