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2)
我们生活在一个呈指数级不断扩张的世界中
本书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城市和全球城市化在决定地球未来的过程中将扮演怎样的关键角色。城市已经成为自人类社会化以来地球所面临最大挑战的源头。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市是文明的熔炉,创新的中心,财富创造的发动机,权利的中心,吸引有创造性个体的磁石,观点、增长和创新的驱动力。然而,城市也有其阴暗的一面:它是犯罪、污染、贫穷、疾病及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中心。快速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带来了多重全球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粮食、能源、水资源、公众健康、金融市场、全球经济的早期危机等。
鉴于城市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即它一方面是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的根源,另一方面则是创新和观念的蓄水池病因而成为问题解决方案的来源,我们是否可以创建一门“城市科学”并延伸至“公司科学”的问题就变得极为迫切。换句话说,我们要在一个量化的可预测的体系下建立一个概念性的框架,理解他们的动力学、增长和发展演变。这对于设计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严肃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31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城市居民,大量人口将居住在前所未来的规模超大的城市中。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威胁几乎都不是心楚贤的。最晚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他们就伴随我们一路走来,仅仅是由于城市化的指数级发展速度,人们才感觉到,他们就像日益逼近的海啸,有可能会讲我们淹没。指数级扩张的性质决定,未来将会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来临,并可能会为我们呈现出无法遇见的挑战,而等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威胁时则为时已晚。因此,知道最近,我们才意识到全球变暖,长期环境变化,能源、睡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限制,健康和环境污染,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问题。即使我们已经开始担忧,我们也依然坚定不移的认为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最终豆浆被解决并小时不见。号部令人吃惊的是,大多数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决策者继续秉持相当乐观的态度,认为我们的开拓创新和足智多谋将会像过去一样战无不胜。正如后问将要阐释的那样,我对此并不十分确定。
在人类存在的几乎整个时间段内,大多数人都居住在非城市环境中。仅仅在200年前,美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只有不到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今天这一比例超过80%,这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典型状况,如法国、澳大利亚和挪威;许多被视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也面临同样的状况,如阿根廷、黎巴嫩和利比亚。现在,地球上没有一个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不足4%,即便是所有国家中或许最贫穷】最欠发达的布隆迪,其城市人口比例也已经超过10%。2006年,地球跨国了一个隐忍著名的历史分水岭:全世界已经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了,而100年前这一比例还仅为15%,1950年时仅为30%,到2050年,城市人口比例有望超过75%,有超过20亿人口正在前往城市,其中大多位于中国、印度、东南亚和非洲。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它意味着未来35年间,平均每周将会有大约150万人口城市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含义:假设今天时8月22日,那么到10月22日,地球上将会出现一个与纽约都会去相当的大都市;二道圣诞节,又会增加一个,到次年2月22日,又会增加一个。。每两个月增加一个新的纽约都会区,而不仅仅指拥有800万人口的纽约市。
或许地球上最令人震惊、最野心勃勃的城市化项目正在中国上演,中国政府已经步入快车道,未来20~25年将建设300座人口规模超过100万多心城市。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但现在中国正在弥补落后的时间。19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但2017年很可能超过50%,按照现在的速度,再有20~25年时间,中国迁入城市的人口总量将等同于美国全国人口(超过3.5亿),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和非洲。这将是迄今为止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而且很可能未来也不会再现。由此带来的能源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挑战及对全球社会结构的绝大压力都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解决这些挑战的时间表很紧张。每个人都将收到影响,根本无处可藏。
疑问:只提出了问题?
生命和死亡的问题
城市好无限度的指数级扩张与我们在生物学中所见到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同人类一样,大多数生物体在年轻时生长很快,但后来便缓慢下来,继而停止生长,最终死亡。大多数公司也遵循类似的模式,几乎所有公司最终都会消失不见,而大多城市则不然。尽管如此,当人们在撰写有关城市和公司的主题时,通常还是会用生物来做比喻。典型的短语包括“公司的dna“”城市的新陈代谢“”市场生态“等。这些只是比喻,还是它们对某些具有真正科学实质的东西进行了编码?如果是的话,城市和公司在多大程度上算得上非常庞大的生物体?毕竟它们是从生物学中发展而来,并由此拥有众多生物特征的。
城市的一些特征明显与生物学无关,这些将在后文中详细论述。如果城市真的是某种超级生物体,那么为什么几乎没有一座城市会死亡?当然也有一些城市突然死亡的景点案例,尤其是古代城市,但它们都是阴冲突和滥用周围环境所致的特殊案例。总体而言,它们只代表了一小部分曾经存在过的生城市。城市显然很有韧性,绝大多数城市也一直存在。想象70年前人类所做的可怕实验,两座城市遭到了原则单轰炸。然而,仅仅30年之后,它们就有繁荣起来。杀死一座城市及其困难!而杀死动物或公司却相对容易,几乎所有动物和公司最后都会死亡,即便是那些最强大、看上去无邪恶疾的也是乳齿。尽管在过去2000年间,人类的平均寿命持续增长,但人类的最长寿命一直没有改变,没有任何人的寿命超过123岁,也很少有公司能够存活这么长的时间——大多数公司在经营10年之后便消失了。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城市都能维持下去,而大多数公司和生物体却会死亡呢?
死亡是所有生物体和社会经济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生物都会出生、生存,最终死亡。而与出生和生存相比,作为研究和思考的重点,死亡往往荣誉被压制和护士,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在科学领域。从个人角度而言,我知道50岁才开始认真思考衰老和死亡。在我20~40岁,直至50岁之前,都没太过关心自己的死亡,无疑是相信年轻人中常见的神话,即我是不朽的。然而,我的家族中有许多寿命不长的男性。因此,在50多岁的某个阶段,我将不可避免地意识到自己或许会在5~10年内死亡,那么我明知的做法就是开始思考这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所有有关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均源于我们如何吧死亡不可避免的逼近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因此,我开始思考并阅读有关衰老和死亡的书籍。最初我是以个人、心理、宗教和哲学视角来接触的,但留给我的更多的问题,而非答案。然后,由于其他一些我将在本书后文中讲述的时间,我快开始从科学角度对其进行思考,这意外地将我引刀刀一条改变我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来。作为一名思考衰老和死亡的物理学家,很自然的是,我不禁要探究衰老和死亡的可能机制,同样重要的是,还要探究人类寿命长吨的原因,为什么没有人的寿命可以超过123岁?为什么《旧约全书》中神秘的70岁可以用来衡量人类寿命的长短?我们能否像神秘的马仕凯拉一样火上1000年之久?而大多数公司只能存活i 年时间,美国有一半上市公司在进入市场10年内就小时了。尽管有一小部分存活时间比较长,但几乎所有公司最终豆浆步这些公司的后尘。为什么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