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湿壁画及我的观展
很多人可能未听说过“湿壁画”的概念,但其实大家对“湿壁画”应该并不陌生,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1495-1498,米兰圣母感恩修道院餐厅),拉斐尔的《雅典学院》(1509-1511,梵蒂冈签字厅,图片可参见本薇12月14日订阅号文章)等名作,即是“湿壁画”的典范。
湿壁画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并在16世纪趋于圆熟。区别于“干壁画”,绘制湿壁画需要先用耐久的熟石灰颜料溶解于水,之后快速绘制在新粉刷的熟石灰泥壁上,因此,湿壁画具有不易剥落、不易龟裂、色彩鲜明、保存长久等特性。

(2016年9月,摄于上海“庞贝末日”展,摄影:薇薇)
然而,这种画法对画家的要求很高,需用笔果断、精准方可。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都参与了这种探索与创作。凭借高超的绘画技艺,大师们将湿壁画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更加凸显了绘制作品细腻的肌理、丰富的层次、透明的色彩,从而创作出大量光彩焕发、色调辉煌的绘画巨制。
艺术小白的我,在2016年9月底去意大利旅行之前,碰巧观赏了上海举办的《庞贝末日》展,较为系统的了解了“湿壁画”的有关知识,以及意大利庞贝古城灭亡前已形成那些辉煌的艺术文明。

(2016年9月,摄于上海“庞贝末日”展,摄影:薇薇)

(2016年9月,摄于上海“庞贝末日”展,摄影:薇薇)

(2016年9月,摄于上海“庞贝末日”展)
以下是藉此《庞贝末日》展收藏的湿壁画明信片。
1、湿壁画明信片之一

2、湿壁画明信片之二

